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抗洪文言文

蘇軾抗洪文言文

1. 蘇軾守城原文及翻譯

蘇軾)從密州到徐州赴任,這年,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

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狹窄,阻滯了泄洪,水匯集在城下,不停上漲不能及時流泄。城就要被沖垮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

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將富民們趕回城中。

蘇軾穿著粗布鞋拄著木棍親自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裏,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們這些小人效命於您的時候了。”

於是拿著梃率領眾人穿短衣赤著腳拿著箕畚鐵鍬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臺,壹直到城門口。長堤造成,水漲到長堤下,沒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

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勢更大了,城還有六尺沒有沈。蘇軾住在城上,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

最終保全了城,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報告,又請求增調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他的意見。

事後發詔書表彰他,徐州人至今還懷念他。所謂“木岸”,就是用樹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連,放置在河床兩側,用木樁釘牢固,使河道寬窄壹致,增加流速,沖刷河床,減少淤積。

內翰(翰林)蘇文忠公(謚號),名軾,字子瞻,蘇老先生(蘇詢,蘇軾的老爸)之長子。

2. 蘇軾堵河決治水患 全文翻譯

哈哈 笑死我了 妳們的題目剛出來 這百度上就有人懸賞剛剛那個文言文的翻譯

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七月,黃河決口於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陽西),滔滔洪水,“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奪泗入淮,勢如“平郊脫轡萬馬逸,壹夜徑度徐州洪”,很快包圍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城裏人驚恐萬狀,許多富商大賈爭相逃離。當時剛上任三個月的知州蘇軾,鎮定自若,大聲疾呼:“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表示“與城***存亡”,及時安定了民心。隨著大水的壓力,古城墻到處漏水。他組織全城百姓壹面用柴草堵塞洞穴,壹面加固城防。由於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連夜趕到武衛營禁軍駐地。禁軍為皇帝直接指揮,州官無權過問。他言辭懇切,請求卒長合作。卒長為蘇軾的精神所感動,當即回答:“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便急令士卒帶著畚鍤跟隨太守築城。城外洪水深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過家不入”,堅守城頭,風餐露宿。他還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負其責。軍民們見長官都這樣拼命保城,也同心協力,奮勇抗洪。“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趾,長九百八十丈,高壹丈,闊倍;公私船數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經過七十多晝夜的連續奮戰,終於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後,蘇軾為徐州城以後的萬全之計,又立即趕到城東北查勘荊山下的溝河,盡力籌劃改造。並打算興建石墻大堤,但未獲朝廷批準。後經同意,僅建了壹道木壩。還於第二年拆除戲馬臺上的危房霸王廳,用其木料在城東墻興建了黃樓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獎諭。

“自公去後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從這次抗洪到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間,徐州雖不斷發生水患,但終有長堤為屏,卻壹直安然無恙。後人緬懷蘇軾治水保城的功績,就把他帶領軍民搶築的長堤,稱為“蘇堤”。

蘇軾還曾兩次出任杭州地方長官,“居杭州積五歲”。壹次是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註:通判:官名,州府副長官,有監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凡民政、財政、戶口、賦設、司法等事務文書,都須知州或知府與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壹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內,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設。“坐陳三策本人謀,惟留壹諾待我畫”。詩句記述的是他在杭州復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鹽橋河、整治西湖以及開錢塘江石門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於調任,未能實施。

復修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杭州於隋代建市,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但由於瀕臨大海,“其水苦惡”,給人民生活與城市發展帶來很大不便。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開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龜池、方井、金牛池、相國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壹帶。)。“穴平地以為凹池,取諸西湖而註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費多,其利民也博”。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經暗管註入。唐穆宋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大詩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賴其汲。宋仁宗時(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並增鑿了沈公井。當蘇軾通判杭州時,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幾於廢”,市民叫苦不叠。於是,關心“民間疾苦”的蘇軾,便與太守陳襄組織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終於解決了城市的飲用水問題。翌年,江浙壹帶大旱,水貴如油。而杭州居民卻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誦佛”,感戴蘇軾辦了壹件大好事。十五年後,他出任太守第二次來到杭州時,發現用竹管引水需要經常更換,且不易維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價昂貴,於是又將引水竹管壹律改為瓦筒,並以石槽圍裹,使“底蓋堅厚。錮捍周密,水既足用,永無壞理”。同時還開辟新井,擴大供水範圍,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鹽橋河是杭州城內的兩條大河,北連南北大運河而入錢塘江。由於江水與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來,江潮挾帶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積到河內,殃及市內稠密的居民區,“房廊居舍,作踐狼籍,園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開浚壹次,既有礙航運,又費人力物力,“居民患厭”。況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壹經大雨,復沖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蘇軾“率僚吏躬親驗視”,了解到兩河淤塞,在於堰閘廢壞。於是,他果斷地調集捍江兵和廂軍壹千人,用半年時間,修浚城中的這兩條河。接著,他又組織軍民在串聯兩河的支流上加修壹閘,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後,再開閘,放清水入鹽橋河,以保證城內這條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時開浚,起到沈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復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積之害。加上又在湧金門設堰引西湖水補給,較科學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統。

今日西湖被譽為“人間天堂”,也是與蘇軾的整治分不開的。

3.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

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範滂傳》,發出長長的嘆息。

蘇軾問道:我如果做範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妳都能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範滂的母親了麽?”等到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的年齡),蘇軾對經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蘇軾(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

水匯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

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裏,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壹定效命於您。

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臺,壹直到城門口。 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卻沒有沈。

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贊賞他。

蘇軾路過金陵(今南京),拜見王安石,說:“大興戰爭和刑罰,是漢、唐兩朝滅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這些事。

如今西邊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見停戰,東南地區發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說壹個字來解決這種局面嗎”王安石曰:“這兩件事都是呂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為官,怎麽敢去進言?”蘇軾說:“在朝做官就進言,不在朝做官就不進言,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 皇上不按壹般禮節對待您,您對待皇上,怎麽也可以用壹般的禮節呢?”王安石大聲說:“那我必須得要進言了。”

又說:“今天這些話從我的最裏說出來,從妳的耳朵聽進去(意思是不要外傳,保密)。”又說:“人壹定要明白每壹個不正確的行為,處死的每壹個人都不是無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錯誤的事),才可以。”

蘇軾開玩笑說:“現在的當官的,都為了爭取減少半年的磨勘(相當於磨合、試用期)時間,就算殺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沒有回答。

蘇軾經常把自己鎖在翰林院在皇宮裏邊過夜,被召進宮在偏殿面見皇上,宣仁太後問他:“妳前年做什麽官?”蘇軾回答:“臣當時是常州團練副使。”太後又問:“現在做什麽官。”

蘇軾回答:“臣現在是待罪(謙稱,表示不稱職)的翰林學士。”太後又問:“知道為什麽突然這樣(升到翰林學士)嗎?” 蘇軾回答說:“因為遇到聖主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

太後說:“不是這樣。”蘇軾又說:“難道是大臣們的討論推薦?”太後又說:“也不是。”

蘇軾驚慌的說:“臣雖然沒有什麽才能品行,確也不敢利用不正當途徑升官。”太後說:“這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每次誦讀妳的文章,必然贊嘆說‘奇才,奇才!’但還沒來得及提拔妳。”蘇軾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後與宋哲宗也跟著哭泣,左右跟隨的人也都感動落淚。

隨後賜作賜茶,撤下皇帝跟前的金蓮蠟燭照明把他送回翰林院。 擴展資料1、蘇軾列傳原文: (蘇軾)徙知徐州。

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

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

嘉祐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 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

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

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

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詩文有《東坡七集》,詞。

4. 蘇軾抄書這篇短文為什麽蘇軾能成為大文豪

蘇軾晚年對弟子王古說:“我每讀壹部經典,都是從頭抄到尾。”

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朋友朱載上去看他。朱載上在客廳等了很久,蘇軾才出來。他說:“我剛才在做每天的功課,沒發覺妳來了。”朱載上問:“每天的功課是什麽?”蘇軾說:“抄《漢書》。”朱載上驚問:“您還用得著抄書嗎?”蘇軾回答:“這是我第三次抄《漢書》了。開始壹段事抄三個字,後來壹段事抄兩個字,現在壹段事抄壹個字。”朱載上說:“把您抄的書給我看看好嗎?”蘇軾取出壹冊抄書給他。朱載上看不明白。蘇軾說:“請您說壹個字。”朱載上就隨便挑了壹個字,蘇東坡立馬背出《漢書》中相應處的數百字,無壹差錯。

這樣的水平,不算文豪嗎?

5. 東坡先生墓誌銘閱讀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以書屬轍日 屬:囑咐

B.至與鈐轄亢禮 亢:匹敵

c.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D.然終不以為恨 恨:遺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蘇軾深受愛戴的壹組是

①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墜矣,後生安所復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 ④及罷去,猶謂之學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聞 ⑥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蘇軾才華出眾,少時對古今成敗之事總能說清其要害。參加科舉考試,所撰文章論述國家刑賞之事,深受歐陽修、梅聖俞贊賞。

B.蘇軾依法治吏。接待高麗使者的官吏仗勢橫行,不守禮法,蘇軾派人前去訓斥,並將此事上奏朝廷。這些官吏因懼怕而有所收斂。

c.蘇軾壹心為民。大水將沖決徐州城,人手不足,他親至武衛營請禁軍出力抗洪。河水暴漲,情勢危急,他堅守城頭,公而忘私。

D.蘇軾德行高尚。他稱頌善人善舉,斥責惡人惡行,愛憎分明。遇見正義的事情就奮勇去做,不顧危害。蘇轍稱其有古代賢人的美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

(2)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

(3)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也。

1.C解析(防備)

2.c解析(排除③⑤)

3.B解析(“上奏朝廷”,是將要采取的措施)

4.(1)死訊傳到各地,無論賢者還是愚人.大家都嘆息流淚。

(2)歐陽修又驚又喜.認為他是奇才,打算在眾多士子中把他取為第壹。

(3)現在(高麗使者)竟然這樣強橫放縱,不是妳們誘導,他們也不至於到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