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的糖寫法是點、撇、橫、豎、撇、點、點、橫、撇、橫折、橫、橫、豎、豎、橫折、橫。
糖類物質是多羥基(2個或以上)的醛類(Aldehyde)或酮類(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後能變成以上兩者之壹的有機化合物。在化學上,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組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水”聚合,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壹。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制飴 將谷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壹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壹樣甜。
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飴糖是壹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
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制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制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制糖業中仍有壹定地位。
但通常所說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糖。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裏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
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誌·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壹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區。
甘蔗餳是壹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裏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壹大步。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裏“沙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壹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裏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