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作者: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詩寫的是寫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妳看,在士女如雲的樂遊苑上,在繁華似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飄然起舞的 *** 在熱鬧的舞筵上結合了起來,分不清誰是 *** ,何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優美!而眼前的秋柳,卻是完全相反的另壹種景象。“清秋”“斜陽”“秋蟬”點染了環境的淒涼,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雕;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全詩句句寫柳,卻不著壹個“柳”字。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詩人年輕時充滿幻想和信心,懷有遠大抱負,正如洋溢著勃勃生機的春柳。然而由於黨爭傾軋,詩人壹直過著壹種沈淪的生活,詩中經歷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真實寫照。
2. 《楊柳》文言文《楊柳》
楊柳,隨處可種,臨水尤宜。春初發葉,旋開黃花。及春末,葉漸多。花中結實,細而黑。蕊落,有絮綻出,質輕如棉,色白如雪,隨風飛舞,散於各處。
楊柳,隨處可種,臨水尤宜。春初發葉,旋開黃花。及春末,葉漸多。花中結實,細而黑。
蕊落,有絮綻出,質輕如棉,色白如雪,隨風飛舞,散於各處。
(圖片摘自《百度文庫》)
3. 寫“柳樹”的文言文采 薇 《詩經·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贈柳 李商隱(唐)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離亭賦得折楊柳 李商隱(唐)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柳 李商隱(唐)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江邊柳 雍裕之(唐)
裊裊古堤邊,青青壹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楊柳枝詞 白居易(唐)
壹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垂柳 唐彥謙 (唐)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詠柳 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 曾鞏(宋)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如夢令·詠柳 曹雪芹(清)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楊柳枝詞 厲鶚(清)
玉女窗前日未曛,籠煙帶雨漸氤氳。
柔黃願借為金縷,繡出相思寄與君。
蘭陵王·詠柳 周邦彥(北宋)
柳陰直,煙裏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高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壹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淒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裏,
沒有文言文,只有古詩詞!
4. 柳在古文中被稱為什麽柳在古文中被稱為蒲柳、楊柳。
例如:
1.《說文》雲∶楊,蒲柳也。從木, 聲。柳,小楊也。從木, 聲 音酉。又《爾雅》雲∶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 可稱楊,故今南人猶並稱楊柳。俞宗本《種樹書》言∶順插為柳,倒插為楊。其說牽強,且 失揚起之意。
2.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楊樹枝葉短,柳樹枝葉長。 時珍曰∶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壹類二種也。
釋義:柳。從木,丣(yǒu)聲。本義:木名。枝條柔韌。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柳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的壹種,枝細長下垂,葉狹長,其中多種有重要經濟用途,如作木材,編籃用柳條,或樹皮用於鞣皮,其中少數(如白柳和垂柳)為觀賞遮蔭樹木。
5. 柳的詩句及賞析 學習古文的方法詠柳⑴ 唐 賀知章 碧玉⑵妝⑶成壹樹⑷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⑸。
不知細葉誰裁⑹出, 二月⑺春風似剪刀。 註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
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
這裏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裝飾,打扮。
⑷ 壹樹:滿樹。壹,滿,全。
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壹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壹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
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題解 這是壹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賞析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
首句“碧玉妝成壹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
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壹個設問句。
“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
這樣壹問壹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李商隱的《柳》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壹首七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
句句寫柳,而全篇不著壹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贈柳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未知 章臺從掩映, 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 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 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 青樓撲酒旗。
註釋: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
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壹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壹地壹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裏。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
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
“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贊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
壹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壹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後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
“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系,緊隨不舍,最後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
“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裏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
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雕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
紀昀評此詩雲:“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
(《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帶經堂詩話》)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壹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且,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象是在寫人,字裏行間,仿佛晃動著壹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愛。
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也許就是詩人的情人,由於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詠柳即詠人,對柳之愛憐不舍,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
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表現的巧妙之處。馮浩說此詩“全是借詠所思”(《玉溪生詩集箋註》),大旨是不錯的。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於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
先寫春日之柳、春風蕩漾,百花爭艷,樂遊苑上,士女如。
6. 文言文北史柳虬傳柳虬[1] ,字仲蟠,司會柳慶之兄也。年十三,便專精好學。時貴遊子弟就學者,並車服華盛,唯虬不事容飾。遍受《五經》,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雅好屬文。孝昌中,揚州刺史李憲舉虬秀才,兗州刺史馮俊引虬為府主簿。既而樊子鵠為吏部尚書,其兄義為揚州刺史,乃以虬為揚州中從事。加鎮遠將軍,非其好也,遂棄官還洛陽。屬天下喪亂,乃退耕於陽城,有終焉之誌。
大統三年,馮翊王元季海、領軍獨孤信鎮洛陽。於時舊京荒廢,人物罕極,唯有虬在陽城,裴諏在潁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為行臺郎中,諏為都督府屬,並掌文翰。時人為之語曰:“北府裴諏,南省柳虬。”時軍旅務殷,虬勵精從事,或通夜不寢。季海嘗雲:“柳郎中判事,我不復重看。”四年,入朝。太祖欲官之,虬辭母老,乞侍醫藥。太祖許焉。久之,為獨孤信開府從事中郎。信出鎮隴右,因為秦州刺史,以虬為二府司馬。雖處元僚,不綜府事,唯在信左右談論而已。因使見太祖,被留為丞相府記室。追論歸朝功,封美陽縣男,邑二百戶。虬以史官密書善惡,未足懲勸。乃上疏曰:
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記事而已,蓋所以為監誡也。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彰善癉惡,以樹風聲。故南史抗節,表崔杼之罪;董狐書法,明趙盾之愆。是知直筆於朝,其來久矣。而漢魏已還,密為記註,徒聞後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且著述之人,密書其事,縱能直筆,人莫之知。何止物生橫議,亦自異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陳壽有求米之論。著漢魏者,非壹氏;造晉史者,至數家。後代紛紜,莫知準的。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諸史官記事者,請皆當朝顯言其狀,然後付之史閣。庶令是非明著,得失無隱。使聞善者日修,有過者知懼。敢以愚管,輕冒上聞。乞以瞽言,訪之眾議。事遂施行。
十四年,除秘書丞。秘書雖領著作,不參史事,自虬為丞,始令監掌焉。十六年,遷中書侍郎,修起居註,仍領丞事。時人論文體者,有古今之異。虬又以為時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為《文質論》。文多不載。魏廢帝初,遷秘書監,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虬脫略人間,不事小節,弊衣疏食,未嘗改操。人或譏之。虬曰:“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饑。孜孜營求,徒勞思慮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時年五十四。贈兗州刺史。謚曰孝。有文章數十篇行於世。子鴻漸嗣。
7. 文言文 木雕神技 柳敬亭說書 原文 翻譯原文:
商人白有功言:在濼口河上,見壹人荷竹簏,牽巨犬二。於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轉動,艷妝如生。又以小錦韉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學解馬作諸劇,鐙而腹藏,腰而尾贅,跪拜起立,靈變無訛。又作昭君出塞:別取壹木雕兒,插雉尾,披羊裘,跨犬從之。昭君頻頻回顧,羊裘兒揚鞭追逐,真如生者。
譯文:
商人白有功(人名)說:在濼口河上,看見壹人背著竹簍,牽著兩條很大的狗。從他的背簍裏取出木雕美人,高壹尺有余,手和眼睛都能轉動,(容貌)裝扮就像活的(壹般)。又有用錦緞作的(類似馬)鞍子披在狗的身上,然後就令其跨立座在上面。布置完畢後,大聲呵斥狗迅速的奔跑。(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學著松開韁繩,扮演種種馬戲動作,(踩著)鐙藏在(狗)的腹部下,向後折腰(靠)在(狗的)臀部上,(在狗身上)叩拜起立,靈活變化沒有壹點差錯。又作昭君出塞的樣子。另外取出壹個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雉(野雞)尾,(為其)披上羊皮作的裘衣,騎在(另壹只)狗上更隨在(作昭君的那個木雕)後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頻頻回頭,(穿著)羊裘衣(的木雕在後面)揚鞭(在後面)追趕,真像是活生生的壹樣。
《柳敬亭說書》
原文: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說書。壹日說書壹回,定價壹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壹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入毫發;然又找截幹凈,並不嘮叨。哱夬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壹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靜坐,傾耳聽之,彼方掉舌;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故不得強。每至丙夜,拭桌剪燈,素瓷靜遞,款款言之。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說書之耳,而使之諦聽,不怕其齰舌死也。
柳麻貌奇醜,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靜,直與王月生同其婉孌,故其行情正等。
翻譯:
南京柳麻子,面色黃黑,滿臉長著瘡疤、小疙瘩,行動隨隨便便,身體象木偶壹樣呆板。他善於說書,壹天說書壹回,定價壹兩銀子。請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請帖、定金,約好時間,他經常不得空。南京同時有兩個走紅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聽他說景陽岡武松打虎,與《水滸》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寫刻畫,細致入微,但又直截了當、幹凈利落,並不嘮嘮叨叨。他的吆喝聲有如巨鐘,說到關鍵地方,大呼叫喊,聲音震得房屋象要崩塌壹樣。他說武松到酒店買酒,店內沒有人,武松猛然壹吼,店中空缸空壇都嗡嗡作響,在壹般人不經意的情節細微的地方著力渲染,細致到這個地步。主人壹定要不聲不響地靜靜坐著,集中註意力聽他說,他才開口;稍微看到奴仆附著耳朵小聲講話,聽的人打哈欠伸懶腰、有疲倦的樣子,他就不再說下去,所以要他說書不能勉強。每到半夜,抹幹凈桌子,剪好燈芯,靜靜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給他,他就慢慢地說起來,聲音或快或慢,或輕或重,或斷或續,或高或低,說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說書人的耳朵摘下來,使他們仔細聽柳敬亭說書,恐怕都會驚嘆得咬舌死去呢!
柳麻子相貌十分醜陋,但是他口齒靈利,眼神流動,衣服雅靜,簡直與王月生壹樣地美好,所以他們的聲價正好相等。
8. 文言文《子厚治柳》原文及翻譯文言文《子厚治柳》又名《柳宗元治柳州》
原文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於他州,比壹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參考譯文元和年間,他曾經與同案人壹起奉召回到京師,又壹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後,他慨嘆道:“這裏難道不值得做出政績嗎?”於是按照當地的風俗,為柳州制訂了教諭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順從並信賴他。當地習慣於用兒女做抵押向人借錢,約定如果不能按時贖回,等到利息與本金相等時,債主就把人質沒收做奴婢。子厚為此替借債人想方設法,都讓他們把子女贖了回來;那些特別窮困沒有能力贖回的,就讓債主記下子女當傭工的工錢,到應得的工錢足夠抵消債務時,就讓債主歸還被抵押的人質。觀察使把這個辦法推廣到別的州縣,到壹年後,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將近壹千人。衡山、湘水以南準備考進士的人,就把子厚當做老師,那些經過子厚親自講授和指點的人所寫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規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