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化用——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二首(其壹)
2.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化用——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二首(其壹)
3.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化用——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
4.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化用——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二、化用
“化用”和比喻、擬人、設問、用典等壹樣同屬於文學修辭手法。但若沿著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路途壹路走來,或僅作閑庭漫步,已不難發現它又堪稱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壹種常用大修辭。它的本質意義和使用的妙處,可從“師”、“造”、“新”三個層面來界定和把握。
所謂“化用”,就包含了兩層意思:壹是“化”,壹是“用”。簡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經過自己的藝術改造。
從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角度看,它的結構意義和功用模式與孔子締造的中國文化承傳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從個體創作心理結構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時空藝術生命延續、文人實現精神對接的最佳載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