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發展至今,種類繁多,有黑白剪紙、拼色剪紙、分色剪紙、金雕彩襯等。就創作者和表現內容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體系,壹個是傳統民間剪紙,壹個是新題材的新剪紙。除了少數專業剪紙藝術家外,民間剪紙的作者大多是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他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題材,花鳥、瓜果、蟲魚、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戲劇臉譜、吉祥圖案,都充滿了生活情趣。民間剪紙輕寫實,重神似,結構簡單,風格鮮明。新剪紙在傳統民間剪紙的基礎上,借鑒了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技法。線條直順流暢,色彩鮮艷明亮,既蘊含傳統之意,又閃耀著現代之光,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國的剪紙藝術具有民族特色,最受歡迎的地方有:河北蔚縣、河南靈寶、山西浮山縣、靜樂縣、陜西千陽、山東蓬萊;南方有廣東佛山、江蘇郫縣、福建漳州。不同民族的剪紙風格不同,剪紙作品豐富多彩。陜西剪紙,粗獷奔放;河北剪紙,擅長點彩;山西和山東的剪紙簡單而厚重;廣東剪紙,善用金紙來襯托;江蘇剪紙,精剪;浙江剪紙擅長裝飾圖案;福建剪紙有壹個自然的形狀。剪紙藝術直接影響了中國的許多造型藝術,如葬禮上使用的“糊紙”,皮影戲中的道具、貼紙、麥稈畫、農民畫等,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延伸和發展..剪紙藝術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河南靈寶剪紙
每年臘月二十三過後,姑娘媳婦們“放下鋤頭放炕上,拿起剪刀剪老虎頭”,開始剪紙裝飾房子。窗花、天花板上的花、門上的便條等。那個裝飾農舍的應該在新年前被砍掉。“二十八,貼花”,臘月二十八是貼年畫、貼窗花的常規日子。那些慶祝豐收、六畜興旺、長命百歲、吉祥如意的剪紙,體現了農民的希望,讓樸素的農家煥然壹新,既渲染了隆重熱鬧的節日氣氛,又促使屋主喜氣洋洋、精神煥發。
正月初壹,村民蜂擁而至,呼朋喚友,拜年拜年。當然,欣賞窗花剪紙也是拜年的壹部分。大家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姑娘媳婦們都笑著調侃。如果誰的剪紙受到鄰居的稱贊,剪紙的作者會感到無比的榮幸。
春節要剪紙,其他節日也要剪紙。在河南省靈寶市,正月十五過後,人們會用黃色的表紙剪成壹頭金牛,貼在大門上,提醒人們即將開始犁地,要愛護公牛,做好春耕準備。也有人說這是為了驅除邪靈和疾病。相傳春秋時期,老子在殷在函谷關的住處寫《道德經》時,函谷關附近發生瘟疫,百姓性命攸關。有壹天,老子的青牛吐出壹個大肉球,當地人把它帶回了老家。結果肉丸趕走了瘟疫,把人圍了起來。大家都說老子的牛是神奇的牛,有辟邪的作用。因為瘟疫在春天經常流行,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之後用黃色的表紙剪成壹頭金牛,貼在大門上。金牛座下面掛著壹個紙帶,紙帶上用朱砂寫著四句話:
在春節的第壹個月的第二十三天,老先生嘗試了長生不老藥。
在每個門上貼壹個金牛,讓妳壹年四季平安。
二月初二,龍擡頭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的鬼節,十二月二十三的竈王爺節,女人們也用剪紙來表達自己的願望。除了剪紙,還有壹些有趣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唱。流行於六月初六時割扇子的民歌有:
六月六日汗流浹背,剪壹把扇子,插入墳中。
晚輩要孝順,逝者如斯夫。
這些與剪紙和民俗息息相關的歌曲,讓剪紙充滿了詩情畫意、歌舞趣味。
在豫西,剪紙是女孩出嫁時的特殊嫁妝。婚禮第壹天,新娘會把準備好的剪紙交給婆家。回家三天後,新娘還會給丈夫的親戚和鄰居剪紙。人們會根據這些剪紙來判斷新娘是否聰明。所以,女孩子結婚前準備剪紙是壹件很重要的事情。
中國人喜歡紅色,紅色是結婚禮物的吉祥顏色。所以婚禮天花板花、窗花、婚禮花、嫁妝花等煙花,往往都是用紅紙剪的,而且都是整片剪的,不用碎紙。人們認為錯落有致的煙花是不祥之兆,新郎新娘難以白頭偕老。因此,人們用連續回文圖案剪出喜鵲登梅花、鴛鴦戲水、連年有余、雙喜、夫妻對唱等作品。,表達新人百年和好的美好願望。
江蘇揚州剪紙
揚州是中國最早盛行剪紙的地區之壹,歷史悠久。楊迪曾三次訪問揚州,廣建宮殿和別院。每年冬天,花園裏的花樹都枯萎了,池裏的水也結冰了。楊迪皇帝命令宮女們模仿民間剪紙,把五顏六色的錦緞剪成花和葉子,點綴樹枝,掛在樹上,同時剪成蓮花和其他東西,把水池裏的冰塊取出來,壹個個放在水面上。這就像春夏之交的絢爛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唐代,揚州就有剪紙迎春的習俗。立春這壹天,民間剪紙就是壹朵花,也剪成春天的蝴蝶、春天的金錢、春天的勝利,或掛在美女的頭頂,或裝飾在花下,看著也是其樂無窮。剪紙還有壹些特殊的用途,比如民間剪紙人、紙馬、紙錢,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過“溫湯足我,剪紙是我魂”這句詩,就是這個意思。明清時期,揚州剪紙加強了裝飾性,將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它不僅用於婦女和兒童的裝飾,還作為刺繡、切割鞋子、枕頭、桌布和床單的底樣。也用作民俗裝飾,如元旦圖案、喜慶圖案、前門花裝飾、燈籠花、龍舟花、鬥香花等。民間剪紙藝人依靠壹把剪刀和幾張彩紙,千變萬化,寓意多樣,剪出象征吉祥如意、長壽富貴幸福的圖案。直到清末民初,揚州仍有不少民間藝人以剪紙為生。
現在,揚州剪紙有1000多種,銷往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廣東佛山剪紙
發源於宋代,盛於明清。從明代開始,佛山剪紙由專業作坊大量生產,產品銷往中國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東南亞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原料和方法可分為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三大類。使用當地特產的銅箔、銀箔,運用剪、刻、鑿等技藝,襯以各種彩紙,印制各種圖案,形成色彩斑斕、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精致典雅的特色,又有渾厚的表現手法,它根據用途選擇材料和表現藝術。
福建剪紙
福建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專證: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描繪山雀、牲畜的作品最多,粗獷有力,淳樸質樸;在閩南、漳浦沿海地區,經常見到水生動物的形象,造型細膩,栩栩如生;莆田、仙遊以禮品花為主,趨於華麗、精致。
剪紙的作用非常廣泛:它被用作新年節日的窗花、鼻煙、禮儀用花和刺繡的樣品;也適用於家具;臨摹這位漆畫大師的作品。
風格最有特色的應該是莆田的禮品花。生日快樂,生日快樂,祭祀神、鬼、祖先,無論是禮物還是告白,或薄或厚的禮物,都要貼上鮮紅的剪紙花。甚至豬頭,豬腳,豬肚,雞腳都壹樣。中國有句話叫“禮輕情意重”。禮物是親情的表達,禮物上的花更能體現人際交往中親情的凝聚。
陜西剪紙
陜西剪紙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活化石”。因為它完全沿襲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圖案,如魚的臉、獅子的頭、類似的“抓饃饃娃娃”、類似漢族畫像的“牛耕圖”,繼承了中華民族的陰陽哲學和生殖崇拜觀念。
在陜西剪紙藝術中,陜北民間剪紙是第壹個。由於這壹帶近百年的交通擁堵和地處偏僻,外來文化難以傳承,古老的文化藝術由農婦代代相傳。比如有些剪紙繼承了漢代畫像石的風格,輪廓極其簡潔飽滿,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比如農民春節貼在門上的瓜子娃娃,四肢用紙剪去,腦袋換成了瓜子。由於作者都是農民,人群廣泛,年齡各異,剪紙的題材豐富多樣。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俗是老年作者的題材。關中剪紙因其造型優美、精致生動而廣受人們喜愛。陜南剪紙數量不多,卻以含蓄誇張、細致隱晦真情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