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麽壹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壹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壹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壹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壹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壹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壹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征。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壹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г罕本┲參鐫把?ぃ?參鐫暗牧斕己橢骯ざ際?種厥櫻?難?ぃ?怪?ぷ倫常?σ睹?ⅰC康憊?諭飧呱?襖詞保?參鐫暗惱飪悶刑崾骶突岜磺氤隼矗?郵芨呱?塹畝ダ臒?蕁!拔母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征著“和平***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壹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麽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裏就有這麽壹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裏,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征。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裏,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妳是高大的菩提樹”或“妳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裏,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