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頂的釣月巖上。天很黑,沒有人來來去去。不時聽見屋檐下掛著風鈴,看見佛燈在林間樹梢若隱若現。
原文:
遊覽虎丘簡述
明代作者:李
虎丘,特別適合中秋遊客。士女離城,歡歌笑語,填山沸林,徹夜不眠。於是,溝壑被變成了酒場,汙穢可恨。
正月初十,去縣城,連夜逛虎丘。月色很美,遊客也很安靜。風亭和月亭被壹兩隊粉歌(10)裝飾的還不錯。然而最後山空人靜,便是孤家寡人。
試秋夜月上垂釣,黑暗中無所接觸,風無處不在,佛燈隱現林中。
今年春天中旬,我帶著侄子在這裏拜訪了中和。半夜,沒有人出來,坐在石臺上,不再喝酒,不再議論,坦然面對,心情暢快,想隨風景而去。
我這輩子只去過虎丘兩次,見識過虎丘的真面目。友人徐聖遠在詩中說:“暮年寒絕,不如夜半行。”真心話!
翻譯:
虎丘,中秋之夜遊客眾多。城裏所有的紳士、學生、婦女、兒童和歌手都會去。歌聲,音樂和笑聲充滿了整個山林,整夜沒有停止所以壯麗的自然山丘和山谷變成了酒場,這真的很可恨。
第十天到達縣城,當晚遊覽了虎丘。月色很婉約,遊客也不多。風吹過亭子,月光落在樹間。偶爾有壹兩隊歌手,吹笙,不惡心。但還是不如山空時壹個人去。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頂的釣月巖上。天很黑,沒有人來來去去。不時聽到屋檐下掛著的風鈴,看到森林樹梢上若隱若現的佛燈。今年春天,我和無垠壹起去了中和。半夜,月亮出來了,不見了。我們壹起盤腿坐在石臺上,既不喝酒,也不說話,只是靜靜地相對而坐,我們對周圍幹凈的景象感到無憂無慮,心平氣和。我這輩子去過虎丘兩次,見識了它的真面目。
朋友徐聖遠寫過壹首詩:“晚年好冷,不如夜半行。”沒錯!
贊賞:
作者兩次遊覽虎丘的感受表達了作者無憂無慮的心情。有壹次秋天,我對月色美麗、遊人稀少、紅粉點綴的虎丘感到“不惡不惡”。對虎丘感覺“專壹”,黑暗無接觸,聽到風聲,佛燈在林中若隱若現。壹旦到了春天,“半夜無人出來,大家都倒在石臺上,不再飲酒,不再議論”,作者就覺得“無憂無慮,渴望隨風景而去。”兩次去虎丘看看它的真面目。作者寄語好友徐聖遠“晚年寒絕,不如夜半行”。這首詩告訴我們,當我們寒冷的時候,我們應該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午夜,說到底,就是壹個“靜”字。只有靜態才能展現虎丘的本來面目。用這種方式告訴讀者“歡歌笑語,填山沸林”和“翻山越谷成酒場”的道理和“可恨”作者認為,有些事和事需要多看幾次才能看到真實的壹面,要多觀察。
關於作者:
李(1575—1629)明代詩人、畫家。字長,字茂哉。號碼是袁譚、向海、古懷堂、蒼岸,晚上號碼是神宇居士、劉福道士。歙縣(今安徽)人,居嘉定(今上海)人。1606年(萬歷三十四年),舉人又三次參加會議,都不是第壹次。因為魏忠賢政治混亂,所以立誌上進。詩詞歌賦多以寫風景為酬,風格清新自然。與唐、婁儉、程家穗並稱“嘉定四先生”。善畫山水,師從真武、黃。他冷峻流暢,是“畫中九友”之壹。也在書法上下功夫。他是十二卷本《袁譚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