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的“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是什麽意思?

李白的“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是什麽意思?

夢醒後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剛才夢中的煙霞美景都已消失。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2。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3。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4。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5。

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6。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8。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9。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10。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11。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12。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13。洞天石扉,訇然中開14。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15。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16。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17。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18。

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19。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20。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全部註釋

1.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此詩題為《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後世版本或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諸公》,或作《夢遊天姥吟留別》,或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裏,東接天臺山。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老婦)歌謠之聲,故名。

2.海客:浪跡海上之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微茫:隱約迷茫、模糊不清的樣子。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3.越:指今浙江壹帶。明滅:時明時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為天臺山的南門,土色皆赤。

5.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十道山川考》:"天臺山在臺州天臺縣北十裏,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裏,其山八重,四面如壹。"四萬八千丈:形容天臺山很高,是壹種誇張的說法,並非實數。此:指天姥山。兩句意為:巍然高聳的天臺山同天姥山壹比,好像矮了壹截。

6.之:天姥山及其傳說。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遊。

8.謝公:指謝靈運,南朝劉宋時期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曾任永嘉太守,後移居會稽。他遊覽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過,所作《登臨海嶠》詩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淥水:清水。

9.謝公屐:指謝靈運遊山時穿的壹種特制木鞋,鞋底下安著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青雲梯:形容高聳入雲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雞:《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11.瞑:黃昏。

12.熊咆兩句可解為:熊咆龍吟,震蕩著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驚懼戰栗。也可解為:在這樣熊咆龍吟的山林中,人的心靈被震驚了。殷:充滿。

13.列缺:閃電。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石扉:即石門。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銀臺:神仙所居之處。《史記?封禪書》載:據到過蓬萊仙境的人說,那?quot;黃金銀為宮闕"。

16.霓為衣句:屈原《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傅玄《吳楚歌》:"雲為車兮風為馬"。

17.虎鼓瑟句:猛虎彈瑟,鸞鳥挽車。鸞:傳說中鳳凰壹類的鳥。如麻:形容很多。

18.忽魂悸兩:從夢中驚醒,長嘆不已。

19.唯覺句:夢醒後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剛才夢中的煙霞美景都已消失。

20.君:指東魯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養在青山上,欲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問名山。

詹锳《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五載(746),李白離開長安的第三年。此時他準備離開東魯南下吳越,與東魯朋友告別時寫下了這首留別詩。全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多變,美麗流暢。通過夢境的描繪,刻畫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執著追求光明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詩醇》引謝疊山語:"此太白避亂魯中而留別之作,然以遊仙為是,以遊宦為非,蓋出於不得已之情"。唐汝詢《唐詩解》雲:"將之天姥,托言夢遊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關於此詩寫作時間及意旨,也有不同說法。如陳沆《詩比興箋》卷三:"此篇即屈子《遠遊》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遊,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

全詩雄奇豪放,瑰麗飄逸,是詩人繼承屈原《離騷》、《九歌》風格的壹首浪漫主義的優秀詩篇。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雲:"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沈郁。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詩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於太白,然後窮極筆力,優入聖城。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才橫絕壹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遊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壹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誌,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