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庸的詩句 1. 關於中庸的詩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2. 孔子有關中庸的句子
第壹章『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壹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
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壹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壹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問強。『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
而強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十壹章『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2』「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壹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
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壹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夫孝者,善繼人。
3. 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吾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短。”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誌於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被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了什麽是自然規律;六十歲時能夠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無論做什麽都不會違背規矩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沒有德行的人卻是終日煩惱憂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似的墻壁不能粉刷。宰予這種人也不值得責備。”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沒有德行的人恰恰與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有錯誤而不去改正,那麽這個錯誤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誌向,主張不相同的人,不必在壹塊商量事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壹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壹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後天的學習使人與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光匆匆溜走,歲月是不會等待人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壹個人不得誌的時候應當堅守自己的品德,得誌的時候便可以用這種好的品德去影響他人。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通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人有不為者,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壹個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文: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卻難以逃脫。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譯文:聰明的人喜歡山,仁愛的人喜歡水。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這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的分別,老少之間有長幼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譯文: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惡。
譯文: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做學問好像追逐什麽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做兒女的)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裏:壹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壹方面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而有所憂慮。
4. 中庸裏的句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代的解釋
《四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壹階段。越過這壹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俯膽碘感鄢啡碉拾冬漿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壹”。“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壹心壹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現代的解釋
急事, 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 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麽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5. 中庸裏的句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代的解釋 《四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
“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壹階段。越過這壹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
“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壹”。“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壹心壹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現代的解釋 急事, 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 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麽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6. 中庸中關於慎獨的句子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譯文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註解 1、道,是用來駕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聞”的“其”也是這個意思.3、“莫見乎隱”的主語是君子的特征,這種特征應該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獨”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獨”是要嚴肅的面對自我. 君子,不是擔心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不是這樣的.做壹個坦蕩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要捫心自問:看自己像個君子嗎?這是慎獨.聶文濤說:慎獨不是怕丟人,而是怕喪失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