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給妻子的詩是:《月夜》
原文: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註釋:
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
閨中:內室。看,讀平聲kān。
憐:想。
未解:尚不懂得。
譯文:
今夜裏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妳在閨房中獨自遙看。遠在他方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妳為何思念長安?
蒙蒙霧氣沾濕了妳的鬢發;清冷的月光使妳的玉臂生寒。什麽時候才能在壹起***同靠在透光的窗簾或帷幔旁,讓月光擦幹兩人的思念的淚。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2、賞析
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首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親人之情,表現詩人懸念兒女、體貼妻子之情;
頸聯寫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長思,充滿悲傷的情緒;尾聯寄托希望,以將來相聚***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
這首詩高明之處,在於自己濃濃的思念之情溢於言外,卻無壹字描寫自身,而是以對妻小當下情境的想象呈現出來。詩人暗夜裏獨對明月,油然而起相思,然而在詩中,“獨”這壹字,卻是用在妻子身上的。
“獨”字既合理又不合理。妻子與杜甫天各壹方,兩人皆是獨自對月,然而妻子還有兒女相伴,似乎還算不得真“獨”。頷聯對此作出了解釋,兒女年幼,尚不能理解這家人分散的離憂,從心境上而言,妻子仍然是孤獨的。
而兒女不會思念壹句,又能反襯出詩人對妻子在這樣壹個良夜必然也如自身壹般思念對方的堅定信心。正如前人總結的,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
這樣反復曲折的筆法,也只有杜甫才能用的這麽出神入化。“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壹句,用語極為艷麗,在杜甫詩中是非常罕見的。杜甫對妻子,最常稱的是“老妻”。
杜甫三十歲上娶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十九歲的女兒為妻,這位楊氏女嫁給杜甫後,沒享受幾年安逸生活,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窘況,帶著八九個孩子,加上杜甫年幼的弟弟,粗衣布服,食不果腹,卻無怨無悔。
這是我們讀杜甫詩能清晰感受到的這位老妻的形象。而老妻的妍媸形象如何,比較模糊。“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即使加諸壹般的美人身上,也已經算的用筆很重了,杜甫卻毫不慳吝地用來描寫自己的妻子,足見在杜甫心目中,楊氏女是當得起壹位大美人的。
這也是杜甫用情至深的壹個表征。梁啟超說杜甫是“情聖”,真可謂杜甫知己。霧濕雲鬟,月寒玉臂,可見癡念之深。杜甫推己及人,認定兩人必是同對明月,竟夕相思。
詩最末壹句“雙照”的美好願望,是對“獨看”的回應,將“獨”這壹詩眼坐實了,可見杜甫做詩的森嚴法度。雙照之淚,既是久別重逢的喜極而泣,又是回憶離散的悲傷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