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運用以情結景的古詩

運用以情結景的古詩

1. 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後有情。“景乃詩之媒”(謝榛語),人物壹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杜甫的《登高》壹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簾的是壹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遼闊的江天,清猿哀鳴,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前兩聯內容),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於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湧心頭(後兩聯內容)。

觸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壹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短亭。”(李白《菩薩蠻》);“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壹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2.緣情寫景。

“緣情寫景”又稱“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後有景,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興時看到壹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壹切景物也都在悲哀。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壹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詩人悲痛萬分,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壹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觀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仿佛也在沈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緣情寫景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不少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壹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二)移情於景與寓情於景。

1.移情於景。

移情於景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讓它為人事而動情,從而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更濃烈。如李白的《勞勞亭》壹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在這首詩中,作者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意有情,使之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中的“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說出了行客無法滯留,而從行人馬蹄在草地上遠去的形象,擬想春草也同自己壹樣送別友人,把別意表達得十分悠長曲折。再如杜牧《贈別二首》中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之句,通過寫蠟燭,把離人相對垂淚,終夜不寐的淒哀婉轉的別情表達得含蓄、纏綿、別致……

移情於景在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晏殊《蝶戀花》“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杜甫《發潭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2.寓情於景。

“寓情於景”又稱“融情入景”、“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

陳匪石雲:“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舊時月色齋詞譚》)寓情於景,能使詩歌收到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之功效。

《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熙載評它的好處“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首詩句句寫景,然而無壹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沈感傷,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很多見: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襯情。

“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襯,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我國古代詩人深諳此道,在古典詩詞中,渲染景物以襯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襯情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

以哀景寫哀情。

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詩句以天地愁慘之狀,襯托壯士赴死如歸的訣別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壹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句中蕭瑟的秋景,是用來增添離別哀愁的。李商隱《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壹個百花雕零的末春景色作為分離的背景,必然倍增離恨,所以“別亦難”。這些詩句從不同的方面,攝取了淒迷的風景,作為分別的襯托,更加重了別離的愁苦。

以樂景寫樂情。

李白《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壹群天真爛漫的少女;江上的漁火和水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像無數的螢火蟲飛來飛去,這些景物襯托出了詩人出遊的喜悅之情。

2. 反襯。

以樂景寫哀情。

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發襯出詩人歸心的殷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之句,寫揚子江邊,春光正好,楊柳依依,楊花點點,但因為“君向瀟湘我向秦”的離別,故景色雖好,卻使人愁殺。作者遷情於景,景隨情變了。美好的景物與人物內心的哀怨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以哀景寫樂情。

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壹二兩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跡的雕零空寂的氣氛,反襯出三四句詩人對幽竹“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可見,反襯手法用得好,效果更為強烈。

(四)以景結情與以情結景。

1.以景結情。

所謂“以景結情”就是詩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後以寫景物來收束全詩。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在抒情的緊要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聊舉三例加以說明:

戴叔倫《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詩的前兩句懸空落筆,以慨嘆之筆抒情,直將屈子壹生的悲憤寫得無以復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詩人別具匠心地以寫景來收束:“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兩句全不用意,卻讓人覺得幽怨不盡,情傷無限,可謂空際傳神。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壹二句寫事寫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來就要正面寫愁,然而詩人卻將筆觸轉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結情,含不盡之意於景中,沈德潛評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前三句就樂聲抒情,最後壹句輕輕宕開壹筆,以壯闊而悲涼的景象收束全詩,將不盡之情以不盡盡之,這種以景結情,真可謂“絕處生姿”。

2.以情結景。

所謂“以情結景”就是詩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於寫景,不言情事,全詩將要結束時,才加壹抒情之筆。這種手法的妙處在於:畫龍點睛,壹筆點活全詩,使詩前半所寫之景都變成主觀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無窮。

請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詩的前六句寫詩人登臨謝眺北樓所見的景象,末兩句的抒發的苦悶、孤獨之情讓讀者品出了前六句景中的“秋味”。

再如寇準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這首詞前四句寫景,結尾兩句直抒胸臆,以情結景,使抒發的感情由隱而顯,實屬點睛之筆。

再如王禹偁的《點絳唇》“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壹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前半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江南雨景,最後壹句抒情點醒全詞,讓讀者回味出前面所寫之景中所蘊含的濃情:建功立業的抱負,不被理解的孤獨愁悶。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詩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種種情景方式只是為了便於學生掌握特征而分列,實際上壹首詩往往兼用幾種方式,觸景生情,融情於景,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創造出詩歌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