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兒、薛濤等眾多被公認為“文學史上第壹才女”的名人都躍躍欲試。都是有壹定文化底蘊和文化底蘊的閨閣小姐。壹把桃花扇,他們就能抖落小資,揮壹揮袖子就能揮出壹幅畫卷。簡而言之,她們是歷代才女中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
當然,與上流社會的詩詞相比,歷史上的女性大多出身微塵,過著背靠黃土的苦日子,但苦日子裏也有好處。何雙清被譽為“清代第壹才女”,但與李清照等人不同,她是真正的農婦,與貴族無關。但她的文筆並不落後於任何壹位著名學者,甚至有勝出的可能。
解讀壹首詩,就相當於詩意地撥動歷史的脈搏,揭示壹個塵封的故事,穿越時空的局限,走近那些逝去的少年和美人,再次聆聽歲月無聲的腳步。接下來,我們壹起穿越歷史,去感受何雙清的孤獨。
何雙清出身貧寒,生活在18世紀的江南村落。她每天做的事情還算滿意,完全符合壹個農村婦女的工作範疇。好在她曾在私塾讀過幾年書,渴望上進,可以在業余時間用寫作來聊以自慰。
如果說李清照是攜花而來的淑女,那麽何雙清就是攜土芬芳而來的碧玉。洗衣做飯,掃地縫補,餵雞餵豬,割米割米,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就算生下來是女兒,何雙清也免不了要忙農活和家常。
顯然,這樣的女人很難有壹段美好的愛情,父母的生活安排和媒妁之言決定了她悲慘的壹生。何雙清曾感慨地寫過壹句情話。雖然是春天的談資,但字字都是凝血,讀來讓人心酸。
“春來天上來,香更”何晴雙清
墨子·春情。慢慢包春紗,春耕付出。小梅春日瘦,細草春日亮,春田步步生。記得那年的好春天,告訴春燕和春情。時至今日,我懷念春淚,都化作春冰。
憐春傷春幾回,春鶯被壹片春煙鎖住。給春農,給春友,是農農,是妳的春魂。很難計算春天的開始和結束,也很難在春天醒來。什麽春妖,做個春病,春是個錯誤。
這個字***104字,卻包含了29個“春”字,堪稱千古奇字。雖然“春”字的比例高達28%,但壹點也不覺得重復和拖沓。相反,它是壹種美麗而有節奏的美。越往後讀,妳就不會討厭“春”了,反而會期待“春”字的出現來充實越來越飽滿的味道!
古代有很多經典的春天愛情的比喻,但何雙清的這首歌卻給人壹種感情復雜的感覺。她用春天做了兩層象征:壹是愛情像春天壹樣美好,也像春天壹樣難以捉摸;第二,愛情如春天般短暫,還沒來得及體會,春天的溫暖已經化作春冰,無影無蹤,愛情早已遠去。
先簡單介紹壹下何雙清的生平。她16歲嫁到周家,20歲去世。如果能理解她在這短短的四年裏所遭受的苦難,就能理解她為什麽對愛情如此迷茫,為什麽在花季之年就已經對愛情絕望。
何雙清的老公叫周大王,婆婆是個尖酸刻薄,愛挑剔的人。周大旺平日裏聽慣了母親的話,所以結婚後從不忽略妻子的感受,只服從母親的管教。何雙清每天五點起床,忙到半夜才睡。忙內不僅忙,而且壹天到晚疲憊不堪,還要忍受婆婆的指手劃腳,各種雞蛋裏挑骨頭,還要忍受責罵和毆打,十分可憐。
且不說肉體上的折磨,何雙清的精神也受到了重創。因為苦處無處訴說,何雙清把心裏話倒在紙筆上,能寫的都被婆婆撕了扔掉,連這樣訴說的權利都被剝奪了。最後,無法承受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何雙清在年僅20歲的時候,懷恨在心地離開了。
而這首《春天從天而降》可能是在壹個不眠的春夜寫的。面對春天短暫的美好,何雙清心裏感到壹絲溫暖,但現實的冬天卻緊緊地壓迫著她,無法恢復,所以“春”字雖然流傳至今,我們從中讀到的卻是刺骨的寒意。
但我們不僅要看到這位才女的不幸,更要看到她的勇氣和堅持。正是因為她還有希望,她才能寫出如此美麗動人的文字,才能把她永恒的故事長久地講給後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