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什麽寫美女的古代詩句?

有什麽寫美女的古代詩句?

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譯文]

窈窕淑女體修長,披風罩在錦衣上;齊侯女兒多嬌貴,嫁給衛侯到吾鄉。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譚公是她親姐丈。

雙手白嫩如春荑,膚如凝脂細又膩;脖頸粉白如蝤蠐,齒如瓜子白又齊;

額頭方正蛾眉細,笑靨醉人真美麗,秋波流動蘊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駐馬停車在城郊;四匹雄馬多矯健,馬轡兩邊紅綢飄,

鳥羽飾車好上朝;諸位大夫該早退,別讓國君太操勞。

黃河之水聲勢大,奔騰向北嘩啦啦;撒開魚網呼呼響,鳣鮪跳躍潑剌剌,

蘆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飾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碩人》是《詩經》“衛風”中的壹首,是贊美是齊莊公的女兒,衛莊公的老婆莊姜夫人的詩。莊姜夫人如詩中提到,是當時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別小看這句“東宮之妹”,這是明寫莊姜夫人跟太子是壹母所生,也就是王後所生,凸顯她嬌貴的身份。有人說這位美麗的莊姜夫人嫁給衛莊公之後,受到了冷落讒嫉,沒有子嗣,所以衛人同情她,為她做了這首贊美詩——這個“有人說”來自《左傳》,力挺者是朱熹,不過這個解釋向來很有爭議,後人多認為這首詩看不出什麽同情憐憫的成分,純粹是贊美,是莊姜嫁到衛國時衛國人拍馬屁的詩。從解釋的不同看起來,朱夫子也不是純粹道學,相當有人情味兒——我也寧願相信這是人民同情美而無子的王後所做的詩也不願相信這是無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馬屁寫的應制歌。

就算不看詩中的生僻字,單從字面也很好理解這首詩贊美的是莊姜夫人的美麗——其實這首詩裏多數的語句還是在寫莊姜的出身和排場,真正的外貌描寫不過是“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這壹句和“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壹段。

簡單解釋壹下:“碩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為美女,可見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時代,人們(至少是衛國的人們)喜歡高大豐滿、皮膚白皙的美人,健康美還是比較吃香的。由此我們可以聯想起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女神雕像,無論哪壹個都是高大豐腴、有著結實的臂膀、修長的雙腿和壹個圓潤的小肚子——可見在人類的“先民”時期,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喜歡那種高大豐碩型的美女,可以說,其審美觀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還是“美與善相統壹”的規則在起作用,先民時期的人們,受自然條件所限,壽命沒有現在長,高大健碩的女人至少代表著健康、宜生養,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圓潤豐滿的身體,就如灌滿漿的稻谷,代表了壹種生命力,在與天地戰鬥、生命權得不到保障的歲月裏,還有什麽比這更能激發人關於“美好”的想象呢?至於“白皙是美的”這個觀念,千百年來壹直被我們所承認;伊麗莎白壹世女王正因其蒼白的面容而被贊譽為“有聖處女壹般的容貌”;十八世紀的法國貴婦,為了使自己變得更白,不惜往臉上塗抹諸如鱷魚糞便這種惡心的東西。(黑皮膚也很美,是現代才有的審美觀。近幾十年,法國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膚,就算巴黎沒有海,也要拜托市長在塞納河邊鋪上海邊才有的細沙然後大家去曬太陽。)而在中國古代也是以白為美的,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說:“……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見,“白”是中國古代壹貫千年的審美觀——總之,高大,說明出身嬌貴、吃得好、營養好;白皙,說明她不用去室外勞動,從不經風吹日曬,可以說,這是壹種屬於貴族的美,是壹種貴族時尚,除非天生麗質,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碩人其頎”是說“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長啊”,原來古人所謂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壹味的胖下去,還需要頎長優美才是好的;“衣錦褧衣”是說“她穿著錦帛織成的長鬥篷”,這位莊姜夫人,不僅美,而且挺會穿,因為身材高,再穿個長鬥篷,看起來就會格外修長。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壹段已經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寫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細草般柔軟靈活,雪白的皮膚像凝脂壹般光潔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蟲那樣既白且長,牙齒像瓜子兒壹樣扁而整齊;她額頭豐滿眉毛彎彎,淺笑盈盈,還有兩個酒窩,眼睛黑白分明顧盼生波——看看吧,令人驚嘆吧?莊姜夫人幾乎沒有缺點啊!彎眉亮眼、皮膚雪白、額頭豐滿、長長脖子、牙齒整齊、手指滑膩……甚至還有倆酒窩……好事兒都讓她趕上了,看來山東出美女所言非虛!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審美觀好幾千年其實並沒有特別巨大的改變,除了皮膚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長脖子等以上提到的優點我們現在仍然認為很美——以前我們認為櫻桃小口是美的,後來西風東漸之後,國人也漸漸能接受大嘴之美了,這可能算是中國人審美觀裏比較強烈的壹種變化,可是,《碩人》這首詩裏並沒有對嘴巴的描寫,可能那時候的人不太註重嘴,只註重電眼吧?又或者莊姜夫人是個像朱麗亞·羅伯茲壹樣的大嘴?人們給她虛美隱惡了?無考。

在那種時代,女人想要在書裏留名是件多麽難的事,莊姜夫人以“色”走進了《詩經》,走進了《左傳》,走進了朱夫子的研究論文等等等等壹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裏,也算個歷史奇觀吧。不管怎樣,這個高個子美女已經裊裊婷婷地站在了黃河旁,帶著她的絕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裏行間,悠悠千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膚如凝脂,面如白玉

沈魚落雁,羞花閉月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女妖且閑,采桑岐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皎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遠。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越女西施

初聞浣紗在溪水,似如芙蓉冰清潔。

為國迷離夫差眼,嬌心依系範蠡邊。

壹朝吳王昏庸死,勾踐立主更春秋。

古人贈名喚西施,綠水伊人西子湖。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子夜吳歌·夏歌 卷壹六五

壹李白

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詠西施

娉婷惹人奪,浣紗少年柔。身負越王托,範蠡泛蘭舟。

乍迎西施眸,紅粉知己得。為報越王仇,慧劍情思休。

宮廷壹擡首,夫差驚艷久。從此金屋嬌,六宮羨綠腰。

沈魚落雁少,君王不早朝。子婿進言冒,龍顏拂袖袍。

只因佳人鬧,碧血濺江濤。宮柳自妖嬈,宮主怨春俏。

宮花似火燒,寂寞庭院繞。伴君強歡笑,月影淚飄渺。

殿深人窈窕,牛郎織女高。闔閭臥薪早,揭竿江山倒。

紅顏壹夜老,還被皇後剿。千載絕唱了, 空余西施廟。

陌上桑 (又名《艷歌羅敷行》,行:樂曲的意思)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長恨歌

回眸壹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壹枝春帶雨

《感興》“蛾眉艷曉月,壹笑傾城歡

崔護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應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詩經。桃夭》 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壹個象桃花壹樣鮮艷,象小桃樹壹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

《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曹植《洛神賦》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北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壹麗人,於巖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綠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震蕩而不怡。無良媒以結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誌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慕遠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沓,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揚,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壹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司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花容月貌,國色天香,傾國傾城興世無雙,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美輪美奐,眉拂春山,眼橫秋波,膚若凝脂,腰纖如柳,笑厴勝花。唇不染而紅,眉不描而翠,集天地之精化,吸日月之靈氣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題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裏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佳人》就寫於這壹年的秋季。詩中寫壹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關於這首詩的作意,壹向有爭論。有人認為全是寄托,有人則認為是寫實,但大部分折衷於二者之間。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身陷賊手而不忘君國;對大唐朝廷,竭盡忠誠,竟落得降職棄官,漂泊流離。但他在關山難越、生計困窘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憂。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精神氣節,可嘉可嘆,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壹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句解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壹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說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絕代”,冠絕當代。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以下轉為第壹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麽用呢?他們死後連屍骨都不得收斂。“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這裏指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應上文之“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世態人情總是厭惡衰落,萬事都如風中的燭火飄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後,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壹個美貌如玉的婦人。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夜合花還知道朝開夜合,鴛鴦也都是同飛***宿。那負心的人,他只看得見新人的高興歡笑,哪聽得見舊人的悲痛啼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壹“新”壹“舊”、壹“笑”壹“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歡,壹名夜合,其花朝開夜合,故雲“知時”。“鴛鴦”,鳥名,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泉水在山間時是清的,出山以後就渾濁了。唉,世人該如何看待被遺棄的我?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壹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本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壹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後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壹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壹枝花,卻沒心思插上鬢發;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揀個滿把。天冷了,太陽落了,她穿著單薄的翠衫,靜靜地倚著那修長的竹樹。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壹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壹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雕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後兩句,為後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壹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壹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動”,每每。“掬”,把,兩手捧取。

評解

以棄婦為題材的古典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裏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後,其中“夫何壹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誌,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壹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壹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於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壹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壹幅畫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他沒有拿壹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壹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壹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壹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裏,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裏,背靠著壹叢竹,眼裏流露著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