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
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中的“走馬川”、“輪臺”、“金山”、“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裏用來做地名的代號,並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只註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壹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匈奴(代表強悍的北方民族)來犯,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盡管寒風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成冰淩.在帳幕裏起草討敵的檄文(戰書),還未等寫完,硯臺裏的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壹定會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交戰;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李頎的《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戰馬.刁鬥是壹種銅制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裏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鬥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風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想到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壹路上彈奏的琵琶曲,壹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彌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蒙壹片.秋夜裏南飛大雁的鳴叫聲淒厲又哀傷,交戰對方的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後退的命令,只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玉門被遮,即不準退入玉門關,用的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請求朝廷退兵,漢武帝“聞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門,曰:有敢入者輒斬之!”拚命向前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戰死,年年有無數人拋骨荒遠的異鄉,唯壹的成果是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壹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爭過後多年,戰場依然暗淡淒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壹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淒慘的悲劇.
戰爭詩:
塞下曲
盧綸
月 黑 雁 飛 高,
單 於 夜 遁 逃.
欲 將 輕 騎 逐,
大 雪 滿 弓 刀.
[註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壹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壹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裏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壹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壹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壹逃壹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