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形式美的詩句 1.與視覺形式規律有關的詩句
顏色: 詠柳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聽覺: 夜 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觸覺: 山行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嗅覺: 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早春: 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暮春: 暮春歸故山草堂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喜悅: 春山夜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悲傷: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徐誌摩詩歌形式美的特色
他的詩形式上又千變萬化,詩在均勻勻稱中又追求多樣化。
《康河晚照即景》4句,整齊中又稍有錯落,《愛的靈感》300多句,都那樣整齊,《火車擒住軌》每節兩行,而《石虎有同七號》每節六行,每節大都十七八行,詩人不僅在詩節的排列長短上作了多樣化,而且在體裁和格調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她是睡著了壹壹/星光下壹朵斜欹的白蓮;/她是入夢境了壹壹/香爐裏裊裊起了縷縷螺煙,”0(《她是睡著了》),句式錯落有致,寫來如此輕松、恬靜.我們仿佛看到星光下的那朵白蓮在靜靜地開放,她的呼吸,她的脈搏,我們都感覺到了,還有那裊裊升起的碧螺煙,於是又不難讓我們聯想到詩人的浪漫情思,聯想到他寫詩的形式技巧。
當然,他的浪漫主義,他對生命的歡樂,無疑不是他對“受、自由、美”追求的寫照,盡管他的追求有時是那樣的不切實際。壹首《自然與人生》,詩人最後感慨“變幻的自然,變幻的人生./瞬息的轉變,暴烈與和平,劌心的慘劇與怡神的寧靜;壹壹/誰是主,誰是賓,誰幻復誰真?……,厄難與幸運,娛樂他的冷酷的心,/與我在雲外看雷陣,壹般的心情?”0這樣主情的盡興抒發,又何嘗不是浪漫主義,何嘗不是形式的出新。
3.現代詩歌的形式美
味詩歌的形式美 ——高中閱讀教學新探 關鍵詞:詩歌 形式美 閱讀教學 “漢語是詩的語言。”
壹位學者曾這樣說過。詩歌在我國的語文教育中從古至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們也不斷的探索著各種詩歌教學方法,例如創設情境,配樂朗誦,以詩作畫等,都不失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各種方法所達到的效果都是讓學生領略了詩歌的意境美和意蘊美,對於詩歌的形式美涉及甚少。
這裏所說的形式主要是指詩歌的語言和言語的形式。它既包括語言文字、詞語、句式、語法等語言形式,同時也包括篇章結構、表達方式等言語形式。
筆者認為古代詩歌也好,現代詩歌也好,形式絕對和組成詩歌的元素壹樣重要。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
下面我們就將教材中涉及到的詩歌作壹個簡單的分類: 壹、四言句 四言句在詩歌中的精彩表現,當首推《詩經》。它是漢語中最原始和最優越的組合形式之壹,是最整飭卻又最自由的形式之壹。
它在視覺上最鮮明的特點是“抱成壹團”,亦即它是漢語中最顯著地以整體邏輯形式構造的語言形式之壹。它常常獨立使用,不需要任何語法標記來約束它,古代是如此,現代亦復如此,所以它是最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特征的壹種語言形式。
它的出現在漢語中有壹定的必然性,漢字作為方塊字,本身給人以四個方向的感覺。“四”在漢語中有其特殊性。
它的節奏短促有力,堅決果斷,是漢語中最獨特和最優美的節奏之壹。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邶風?靜女》① 它的結構形式是不能按照今天流行的語法來解釋的,它的美感亦無法用現代漢語替代。
比之於古代最精粹的語言,我們現代人對漢語形式的感悟,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不是進步了,而是大大退化了。白話文運動的健將們為打破漢語的僵化作了巨大努力,但放之於今天,那些著名的作家們不追求整飭有力而追求散漫無形,不追求直觀清晰而追求籠統模糊,不追求言語簡練而追求拖沓饒舌,其居心何在呢?四言句是克服現代漢語散漫無形的壹帖良劑。
二、五七言詩 若是四言句是漢語大廈的基石,那麽五七言是漢語展翅飛翔的形式之壹。所以四言句作為漢語的階梯壹直保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詩是具體歷史環境中的產物,是那個時代人們抒情、吟詠時結出的果實,是漢語的節奏之壹種,但它們的結構形式還是整體邏輯形式。
漢語的形式可謂是世界語言中最奇特的語言形式:漢語最整飭,但其內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變萬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為了達到最整飭的形式,它甘願打破壹般性的語言規範,如大量使用倒置、省略等方式以求形式對仗和節奏協調,而這種方式又作為壹種傳統被漢語語族承認。
五七言詩首先表現為整體形象的渾然壹體,消弭了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界線,沒有語法標記確定它們的所屬關系。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杜甫《秋興》② 這種語言形式更是奇之又奇了。但當我們以漢語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時,我們就不會如孩子般驚惶失措了。
它的審美意義和節奏意義大於它的語法意義,尤其把它當作獨立的審美作品時。它的“香稻”和“鸚鵡粒”給人的質感和芬芳感,“碧梧”和“鳳凰枝”給人輝煌的色彩感,而“老”字給人的沈郁感。
當妳領悟到它的妙處時,妳會進壹步感覺到,不這樣倒置還不行呢!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③ 這就是所謂的“狀目前之物如在眼前”。
三、白話詩 以新的詩體取代舊的詩體,已成為詩歌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詩的形式創新由於詩的語言面臨變革而顯得更為必然。
按現代語言學的觀點,語言不只是壹種工具、壹種媒介,而是壹種基本結構,具有組織新話語的能力,並制約著人類的思維結構、思維模式。詩的語言的變革要求,更增強了詩歌形式更新的必要性。
真正成為“詩界哥倫布”,為中國詩歌找到“新大陸”的,是五四運動的倡導者們。五四新文學運動突破了“詩界革命”的局限,不僅以純粹的白話完全取代了文言,而且徹底擺脫了舊體詩的形式,為詩歌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嘗試”階段壹過,新詩體便結出碩果。郭沫若自稱是“最厭惡形式”的人,他的詩沖破壹切形式束縛,追求詩歌的內在韻律,白話的自然音節。
壹 我是壹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我把壹切的星球來吞了, 我把全宇宙來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壹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線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總量! 三 我飛奔, 我狂叫, 我燃燒。
我如烈火壹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壹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壹樣地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嚙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經上飛跑, 我在我脊髓上飛跑, 我在我腦筋上飛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④ 《女神》中的詩歌,語言與形式已絕無文言古詩的痕跡。
《女神》中的詩呈現出激蕩的力量,飽酣的氣勢,火熱的情感,體現了五四“狂飈突進”的時代精神。而這壹切正。
4.從詩歌形式美的角度賞析席慕蓉的《伴侶》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壹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壹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壹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裏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壹層迷蒙的雲霧。用霧裏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壹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5.論述唐詩與宋詞的形式美
沒有人敢否認,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最高峰, 雖然唐代也有詞,但唐詩的成就簡直就是中國古代詩文化的代名詞. 到了宋朝, 文人們在唐詩整齊格律的基礎上在每壹行加上或減去幾個字, 變成壹種特殊的長短句文體, 人們稱之為宋詞. 宋代也有詩,但是宋詞的的成就也是宋詩所無法比擬和代替的。
宋詞或許沒有唐詩的凝煉, 但它卻具有更豐富的音樂性, 更多的變化. 那份意境,是唐詩難忘其項背的。如果非說唐詩宋詞之間的關系,舉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 唐詩宋詞就象是紅蓮白藕, 各擅勝場, 妳可以說宋詩不如唐詩, 但是妳卻不能說宋詞不及唐詩。
6.再別康橋壹詩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
到詩人踮著足尖,象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
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壹壹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
壹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
“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
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壹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
合壹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壹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壹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沈
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壹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
又瀟灑地走。揮壹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麽?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壹次,又何
必帶走壹片雲彩呢?全詩壹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
個是自由,壹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壹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
純信仰’。他的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誌
摩》)果真如此,那麽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壹個縮影嗎?
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
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
妳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
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
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
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
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7.在鄉愁這首詩中形式美是此詩最重要的特征之壹,請妳對這首詩作簡
鄉 愁·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壹表現為結構美,壹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
統壹,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壹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註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壹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壹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壹枚”、“壹張”、“壹方”、“壹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8.反諷的詩句
死 水 這是壹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妳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壹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壹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壹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麽壹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壹溝絕望的死水, 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麽世界。
《死水》作於1926年,是聞壹多的傑作。詩人把黑暗腐敗的舊中國現實,比喻為“壹溝絕望的死水”,表達了對醜惡勢力的憎恨和對祖國深沈的摯愛。
詩的最後壹節,表明他壹方面對死水,也就是對黑暗,不存幻想,堅信醜惡斷然產生不了美;另壹方面,他沒有真的絕望,並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這溝死水,要讓它死亡。“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是憤激之言。
朱自清說:“是索性讓‘醜惡’早些‘惡貫滿盈’,‘絕望’裏才有希望。”(《聞壹多全集·序》)在絕望中飽含著希望,在冷峻裏灌註著壹腔愛國主義的熱情之火,是這首詩的思想特色。
聞壹多在《死水》中學習和借鑒了西方現代詩的反諷方法和“以醜為美”的藝術原則。詩的中間三節,展開豐富的想象,極力把死水內在的醜惡東西,充分地塗飾以美麗的外形,以鮮明的色彩和響亮的聲音,反諷死水的骯臟、黴爛、黯淡、沈寂。
美與醜的交織反差,造成令人耳目壹新的藝術效果。 《死水》是聞壹多實驗他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新體格律的典型。
這首詩格律極嚴。全詩***五節,每節四行,每行由三個“二字(音)尺”和壹個“三字(音)尺”構成,節奏相同,字數也相同,各節大體均押abcb型的二四腳韻,從內在節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嚴整。
詩人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跳得如此輕松自如,節奏和諧,真令人擊節贊 紅 燭 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妳的心來比比, 可是壹般顏色? 紅燭啊! 誰是制的蠟--給妳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出光? 壹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妳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妳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妳, 原是為燒的。 既已是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妳的光芒, 妳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妳怎能不流呢? 請將妳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底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妳流壹滴淚,灰壹分心。
灰心流淚妳的果, 創造光明妳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壹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壹多要問詩人們,妳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妳們可有勇氣吐出妳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
壹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壹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
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壹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壹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
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
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
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註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壹致,如:重復句的使用、壹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壹定的體現。
可以說,聞壹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壹代詩風,激勵著壹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