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比喻禍福無定,吃虧得福。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勤早學習是唯壹真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 ------矢誌不渝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 ------年輕要有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 -------峰回路轉,絕處逢生。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大丈夫氣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李商隱) -------心心相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英雄氣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京) ------真理聖人千慮,必有壹失;愚人千慮。必有壹得。
(《晏子春秋》) -----人生經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處事人情是最重要人生修煉課。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盂郊) --------感恩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水滸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毛詩序)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孫昭遠)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
2. 有意義的5篇小古文 原文帶翻譯1、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譯文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壹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子。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有壹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後頒布了那法令。
2、陶公性儉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鹹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壹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譯文陶侃是東晉時候的壹名官員,他不僅為官正直,而且十分愛惜財物。有壹次,他到郊外巡遊,在路上看到壹個人,手裏拿著壹束還沒有成熟的麥穗。陶侃就走過去問:“妳要這些沒長成的麥子幹什麽?”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我看著麥子綠油油的,挺好看,就隨手摘了壹把。”陶侃不由得大怒:“妳自己不耕種,還任意毀壞別人的莊稼,還不應當受到懲罰!”說著,就讓手下人把他痛打了壹頓。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陶侃是真正愛惜莊稼,尊重農民的勞動,從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時也很註意節約。有壹次, *** 造船,剩下很多竹頭木屑,別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讓人把這些東西收了起來。後來過年的時候,下過壹場大雪,院子裏十分泥濘,這時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院子裏,這樣人們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壹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們把原先收藏的竹頭削成竹釘,又節省了壹批原料。
3、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壹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譯文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壹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詢問張丞相念什麽字。張丞相仔細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麽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妳怎麽不早壹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麽。”
4、漢世有老人,家富無子.性儉嗇。惡衣蔬食 ,侵 晨而起,侵夜而息 ,營理產業,聚斂無厭 ,而不敢自用。或人 從 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 。自 堂而出,隨步輒減 。比 至於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 復囑 雲:“我傾家贍 君 ,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
老人俄 死,田宅沒官 ,貨財充於 內帑 矣。
譯文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家裏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裏取十文錢,然後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壹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復叮囑說:“我將家裏的錢都拿來給了妳,妳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5、楚人 有鬻 矛與盾者,譽 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麽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麽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3. 文言文翻譯~有意思蜀市三賈
劉基
蜀賈三人,皆賣藥於市。其壹人專取良,計入以為出,不虛價,亦不過取贏。壹人良不良皆取焉,其價之賤貴,惟買
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壹人不取良,惟其多,賣則賤其價,請益則益之,不較。於是爭趨之,其門之限(門坎)
月壹易。歲余大富。其兼取者,趨稍緩,再諅(讀音ji壹聲,壹周年)亦富。其專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離子見而嘆曰:“今之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邊遠地方)三縣之尹三。其壹廉而不獲於上官,其去也,無以
僦(讀音jiu四聲,租賃)舟,人皆笑以為癡。其壹擇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稱其能賢。其壹無所不取,以交於上官,
子吏卒而賓富民,則不待三年,舉而任諸綱紀之司,雖百姓亦稱其善。不亦怪哉!”
翻譯:四川有三個商人,都在市場上賣藥。其中壹人專門進優質藥材,按照進價確定賣出價,不虛報價格,更不過多
地取得贏利。(其中)壹人優質不優質的都進貨,他售價的高低,只看買者的需求(程度來定),然後用優質品或次品來
應對他們。(其中)壹人不進優質品,只求多,賣的價錢也便宜,要求多就多壹點,不計較。於是(人們)爭著到他那(
買藥),他店鋪的門坎每個月換壹次。過了壹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顧優質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買藥的稍微少些,過
了兩年也富了。那專門進幼稚品的商人,中午時的店鋪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離子見了嘆道:“當今為官的,也如此啊!從前楚國邊遠的三個縣的三個縣官。其中壹個廉潔卻不能得到上司的提
拔,他離任的時候,沒有錢租賃坐船,人們都笑話他認為他蠢。其中壹個選擇方便獲取的利益就取,人們不責怪他的攫取
反而稱贊他賢能。其中壹個沒有利益不(榨)取的,獲得的利益用來交給上級(官吏),他將下級官吏和士卒當成兒子壹
樣將富人象賓客壹樣地對待,便不到三年,升遷被任命為長官法紀的職務,就是百姓也稱贊他的善良。這不是怪事嗎!”
感:當官壹旦等同於經商,這個社會制度也就危機四伏了。第壹個官說明高薪養廉的必要性;第二個官提示人們重視
監督機制及其法律的健全,再就是他們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第三個官讓我們知道,官的獲得實際取決於誰,官就不是表
面討好誰,而是將利益送給誰或者說為誰謀利益啊!
參考資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比喻禍福無定,吃虧得福。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勤早學習是唯壹真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 ------矢誌不渝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年輕要有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 -------峰回路轉,絕處逢生。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大丈夫氣概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李商隱) -------心心相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英雄氣概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真理
聖人千慮,必有壹失;愚人千慮。必有壹得。(《晏子春秋》) -----人生經驗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處事人情是最重要人生修煉課。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感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
5.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麽。
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基本字義:有1、會意。
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壹年》:“有備無患。”
譯文: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2、存在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3、取得,獲得,占有 出處: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譯文:如能占為已有,這將為稱王打下基礎。
4、相當於“或”,或許 出處: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譯文:因此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
出自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二、以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假如有人了解妳們,那麽(妳們)打算做些什麽事情呢?2、憑借;仗恃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譯文:如果要想使國家富裕就要依靠農業,如果要拒敵於國門之外就要依靠軍隊。3、認為,以為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
譯文: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4、做,從事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
5、原因,緣故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譯文:為什麽居留長久?壹定有原因難表達。
6、把,拿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出處:南朝·佚名《世說新語·自新》:“俱以情告。” 譯文:把所有的真實情況都告訴妳。
7、依,按,憑 ——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出處:清·龔自珍《病梅館記》:“以其智力為也。”
譯文: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8、在,於 ——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出處:清·梁啟超《譚嗣同傳》:“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譯文:於8月13日在街頭斬首。
9、因為,由於 ——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以捕蛇獨存。” 譯文:可是我卻憑借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
10、和,而 ——表示並列關系 出處:清·周容《芋老人傳》:“載以來。” 譯文:多年以來。
11、則,那麽 ——表示條件關系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譯文: (如果韓魏)戰勝不了秦國,那麽(秦國)將使他們後面的追隨者滅亡12、才 出處: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文: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開辟,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13、表目的或結果等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列子·湯問》:“智叟無以應。”
譯文:河曲智叟是那個嘲笑愚公的聰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彎的地方的聰明老頭。 14、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出處:清·姚鼐《登泰山記》:“日觀以西峰。”
譯文:在西峰觀看日落。擴展資料 壹、以字形演變 二、以組詞:以前、以為、以及、以便、以資。
1、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壹段時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壹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壹點之上;以上的詞義類似大於等於但不完全等同於大於等於;在程度,階段這類無明顯界限或界限不明顯的使用場景,以上等同於大於等於。4、嚴陣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飭陣容,做好戰鬥準備,以迎擊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