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誰說了算?整個村子都聽說了蔡中郎的事。
-陸地旅行
夕陽下的古柳,幾間茅舍,炊煙彌漫的河樹,大霧彌漫的青山。有失意的詩人,天無絕人之路,居無定所,隨意而行。此時丹覺得湖光山色美,染了袖;世事紛擾,暫離我心;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壹個農民,而不是去擔心對錯。翁芳晚年寫的四首詩《舟遊近村》,真實地表現了這壹情景。
此組詩作於慶元元年(1195),翁年逾古稀,隱居六年。這裏記錄的是比較獨特的文章之壹。詩人通過速寫描述了壹個盲人講書的故事。他雖然筆墨不多,卻充滿了韻致,寓意深刻。
“神韻”壹詞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錄》,闡明了王世貞崇尚神韻的理論,使之成為藝術家的壹面旗幟。王的神韻叫清遠。具體來說,是指王、孟筆下的山川清純,但神韻並非清遠的代名詞,神韻詩也絕不僅限於清純的山川。即使在編年史、寫史、訪史、詠史中,也不乏神韻深遠的作品。
神是詩的靈,韻遠在言外。只是說到神仙,就更深遠了。由於對上帝的重視,詩人不做瑣碎的描寫;因為押韻重,詩歌從來不停留在文字層面。比如這首詩,記錄了盲人說唱的故事,卻只有壹句話輕描淡寫。瞎子的造型和說唱的場景完全沒有提到,所以整篇文章以壹聲嘆息結束。正是在這種感嘆中,詩人的深情流露,詩歌的精神湧現。因為詩中有神,所以不要拘泥於文字,而要看死句,去探究其意;因為詩中有韻,所以要深入文字,諷刺內涵,揣摩其意。盲人的說唱只是詩人此刻看到的,他詩歌的意義不在這裏。至於蔡邕的故事,只是民間傳說,其是非無關,詩人無意糾正;就算名字改了也不會改。但在這壹聲嘆息中,詩人晚年的無奈和自我交代都在沈默中。因為沒有語言,所以給讀者留下了搜索和回味的空間。這叫神,這叫韻。這樣的詩是壹首魅力無窮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