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求《鱒魚》《歡樂歌》《漁舟唱晚》《卡門序曲》

求《鱒魚》《歡樂歌》《漁舟唱晚》《卡門序曲》

《鱒魚五重奏》,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他在以後創作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的第四樂章即是根據歌曲《鱒魚》寫成的變奏曲,故又被稱為《鱒魚五重奏》。

這部為鋼琴與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分五個樂章,以第四樂章最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遊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而後,鱒魚被獵人捕獲,作者深為不滿。作者用分節歌的敘事方式表達了他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詞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偽與邪惡所害。

《歡樂歌》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壹,節奏明快,旋律流暢,全曲充滿著愉快歡樂的情緒。

歡樂歌:江南絲竹八大曲之壹,曲調明快熱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暢,由慢漸快,表示歡樂情緒逐漸高漲,常用於喜慶廟會等熱鬧場合,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

樂曲采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本段,構成了 (A1A2A)的變奏體結構,也就是說據以發展的主題在後,因此有人稱它為“倒裝變奏式”。

“放慢”是將母曲的音調節奏,逐層成倍加以擴充,如將壹拍放慢為兩拍或四拍,用以擴大結構。“加花”是在放慢的節奏上,圍繞母曲的骨幹音,增添幾個相鄰的音,以裝飾和豐富旋律。這樣就發展成與母曲具有壹定對比的新型曲調,若不仔細分析,很難辨認其淵源關系。這是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壹種旋律發展手法。民族器樂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據此改編的。

箏獨奏曲,為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又壹說系金灼南根據山東傳統箏曲《雙板》等改編而成。現廣為流傳的婁本前半部分與金本同,後半部分為婁本所獨有。樂曲開始,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壹幅夕陽映萬頃碧波的畫面。接著,以 66 116 為種子材料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復時,采用五聲 音階的回旋,環繞 3561 55 2356 33 層層下落,此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壹個循環圈,並加以多次反復,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箏曲曾被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及小提琴獨奏曲。在多數音樂課本中可見得此曲。

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是壹首著名的北派箏曲。《漁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閣序》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四個字,詩句形象地表現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

關於這首樂曲的來歷,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古琴演奏家婁樹華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根據山東古曲《歸去來》的素材改編而成。另壹種說法,是山東古琴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其演變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編而成,20世紀30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給婁樹華,婁樹華在進壹步改編時,在樂曲的後半部分充分運用了箏的“花指”技巧,使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從而使這首箏曲得以廣泛流傳。?

現用曲譜選自曹正編、1958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古箏彈奏法》。

這首樂曲曾被改編多種演奏形式,黎國荃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為小提琴曲。

2.作者簡介

婁樹華(1907—1952) 箏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師從河南魏子猷學箏。1935、1936年隨中國音樂旅行團赴歐洲各國介紹中國箏藝術。同年錄制《天下大同》、《關雎》等箏獨奏樂曲唱片。婁樹華多年從事箏的教學工作,曾改變箏曲的傳統工尺譜記譜方法,以便於按譜演奏。編有箏練習曲21首及《箏曲選集》。

曹 正(1920— ) 箏演奏家。生於遼寧新民縣。幼時被婁樹華收為學生,授以《漁舟唱晚》等古曲。1947年在徐州“熏風箏社”教箏,並舉行箏獨奏音樂會。所錄唱片《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流傳海外。早年設計箏演奏指法符號,並將工尺譜譯成簡譜和五線譜。

3.音樂分析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第壹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後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壹段,慢板。這是壹段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沈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這段旋律從前壹段音樂發展而來,從全曲來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進入第二段出現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造成對比和變化。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壹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壹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4.最為13億人所知的音樂

[1] 十三億人最熟悉的音樂,二十年不變的背景音樂,這就是CCTV央視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它也許是全世界所有電視欄目中播放時間最長的背景音樂。

本曲由同名箏曲《漁舟唱晚》改變而來,是當年在上海頗有名氣的電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據同名民族樂曲改編演奏的。她原來是上海樂團的獨奏演員,是從“小熒星”藝術團畢業的,在藝術上頗有成就,曾與上海輕音樂樂團合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曲子,如:《幸福的傣鄉》等等。音樂界的屠巴海經常與她合作。這首曲子完成後,浦琪璋便退出樂界。1984年,中央電視臺從浦琦璋改編演奏的《漁舟唱晚》中選取了其中1分33秒至2分42秒這壹段做了無縫連接,從此這首名曲改編曲就成了陪伴了我們20年的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背景音樂,受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喜愛。當年浦琪璋用“雅馬哈”三排鍵盤的音樂會電子琴改編演奏這首曲子時,也沒有想到此曲會成為黃金時段節目的黃金背景音樂,更想不到它會影響到那麽多國人。

[卡門序曲]

管弦樂曲。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壹般的歌劇序曲都是用交響方式縮寫或提示歌劇內容,這首序曲結構簡單,僅僅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鬥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和鬥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由於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鬥牛士進行曲》。接下來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反復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

之後再現第壹部分主題。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弦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後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

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出生於巴黎,四歲開始隨母學鋼琴,九歲人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十九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基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壹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菜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壹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取材於梅裏美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人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土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幹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幹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後來,在壹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壹。

《卡門》全劇***分四幕。歌劇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臺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所有這些音樂又都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給合為壹體,緊湊而簡練。

全劇以其獨特的力量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表現了扣人心弦的真實生活,成為雅俗***賞、生命力持久的壹部歌劇。

《卡門》的序曲,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它壹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壹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鬥牛場面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群眾的喝彩聲。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壹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減七和弦)上,更加強了這壹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鬥牛場面的音樂的翻版(省去了聲樂部分),其結構是壹首回旋曲,通過多主題的對比並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環境,烘托了喜慶熱烈歡騰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