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天空下,碧綠的草原壹望無際寫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壹首優美的北朝民歌,全詩寫的是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圓圓的氈帳大屋頂,籠罩著大地。蒼天浩瀚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吹來,草兒低伏的時候,牛羊就會顯現出來。由此可見,題目給出的正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解釋。
作品賞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流傳於北朝的樂府民歌,壹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詩作。此詩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壹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經久不衰。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敕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