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包就像綿羊。
氈包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篷帳。古代文獻中多稱穹廬、氈帳(旃帳)。今蒙古族居住區稱“蒙古包”。壹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易拆裝,便遊牧。
草原上散落的蒙古包像壹群悠閑吃著嫩草的綿羊,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其造型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壹至兩層厚氈覆蓋。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氈包建築的特點
1、輕便可拆卸
氈包建築的結構簡單,材料輕便,便於拆卸和搬運。這種特點符合遊牧民族經常遷徙的生活方式。
2、環保節能
氈包建築使用羊毛氈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既環保又節能。羊毛氈是壹種可再生資源,具有良好的保溫、隔音和吸濕性能。
3、適應性強
氈包建築可以根據家庭規模和需要進行擴展或縮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4、通風良好
氈包頂部的通風口既可以排出炊煙,又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美觀與文化內涵
氈包建築的外觀和內部裝飾反映了當地民族的文化和審美觀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詩句
鉤黨牽連穎與玄,氈包駝載遷幽燕。——釋善珍《題逸少真跡》
當年搜索困山海,氈包席裹車轔轔。——孫松壽《賦成都碧雞坊李氏石君》
水官恐此被染涴,氈包席裏吳中逃。——範成大《小峨眉》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韓愈《石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