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歌謠,謝謝啦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歌謠,謝謝啦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友不如故。

選詩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解字 彈(dàn)歌:古歌謠名,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著,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定的。

宍:(ròu 肉):“肉”的古字,此處指獵物。

說文

莽莽山中伐毛竹,

野藤續之成彈弓。

飛起泥彈逐禽獸,

趕進陷阱抓獵物。

會意)全詩才八個字,卻將先民制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如畫般呈現在妳的面前:制作工具***分兩步。先是“斷竹”,即砍伐竹子。妳仿佛見到壹群圍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裏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續竹”是制作過程的第二步。歌中沒有交代“斷竹”後怎樣削枝、去葉、破竹成片,從畫面的組接上來講,從“

斷竹”到“續竹”,中間已有所省略、承轉。所謂“續竹”,是指用野藤之類韌性植物連

接竹片兩端,制成彈弓。至此,狩獵工具已經制成。以下便接寫打獵。 打獵也分兩步。先是“飛土”,把泥彈裝到弓上打出去。至於泥彈的制作過程,詩中也未作交代,但從“續竹”到“飛土”,可以想見還有壹個制作泥彈的環節。“飛土”的目標,或是飛禽,或是走獸,可能是往陷阱裏面趕,也可能是直接打中。壹旦趕進去或打中,便向獵獲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傷的鳥獸。這首古老的《彈歌》就是壹個活化石,令人聯想起先民們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和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頗不輕松的勞動場面。

選詩 伊耆氏蠟辭

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

草木歸其澤!

解字伊耆氏:耆,qǐ,古帝號,即神農,壹說即帝堯。本詩又名“蠟辭”,蠟: zhà,通“臘”,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終大祭萬物。 反: 通“返”, 宅: 住地,指原來的地方。

說文

風沙勿作惡,泥土回原處。

河水別泛濫,涓涓歸溝壑。

昆蟲莫要繁成災,

雜木野草回山澤。

會意

這首上古歌謠《蠟辭》選自《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農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謝眾神靈壹年來對農作物的福佑並為來年的豐收祈福,稱作“臘祭”。由於我國社會長期停滯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階段,臘祭的習俗至今還在我國農村的壹些地方保留著。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流失,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所舉土、水、昆蟲、草木四物,與農業生產的好壞關系至為密切。希望土返回它的原地,田土不流失,或祈求用於蓄水與障水的堤防安穩、牢固。希望水流向它的窪地,不要泛濫成災。希望昆蟲不生,免除蟲災。希望稗草、荊榛等植物返回它們的山川沼澤地帶,不再危害莊稼。

選詩 堯戒

顫顫栗栗 , 日謹壹日。

人莫躓於山 , 而躓於垤。

解字》顫顫栗栗:小心謹慎的樣子。躓:zhì

,跌倒。

垤:

dié

,小

土堆。

說文

為國之君責任大,表裏如壹日復日。

大山頂上不會倒,小土堆前跌跟頭。

會意

這首歌謠史稱堯戒

,

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第壹條座名銘。其文言精意切

,

感情

融融

,

內涵博大精深。

相傳堯由陶到唐就職後,根據在陶壹帶工作的經驗,在他的住所門前豎立起壹根大

木,上面刻著:顫顫栗栗,日謹壹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史稱堯戒,相當於現在

的座右銘。

帝堯在位七十年,

治陶、

治唐、

管天下政績卓著

,

有口皆碑。

就在年老謝朝傳位時

,

精心選擇,把權力禪讓給群眾威信很高的舜,也不肯交給只知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的不

肖兒子丹朱,從而造就了歷史上堯天舜日黃金時代。

選詩 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解字

壤:據論是古代兒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寬後窄,長壹尺多,形如鞋。玩時,先將

壹壤置於地,然後在三四十步遠處,以另壹壤擊之,中者為勝。

帝:據考證為堯帝。

說文

太陽出來就去耕作田地,太陽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鑿壹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種出莊稼就不會餓肚皮。

這樣的日子真是自由自在,誰還羨慕帝王的權力!

會意

這首歌謠這首歌謠大約流傳於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傳說在堯帝的時

代,

天下太和,百姓無事

,老百姓過著安定舒適的日子。壹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壹邊

悠閑地做著

擊壤

的遊戲,壹邊唱出了這首歌。

前四句概括描述了當時農村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後壹句抒發情感:

每天看著太陽作息,或勞作或休息。生活簡單,無憂無慮。自己鑿井,自己種地,

生活雖然勞累辛苦,

但自由自在,

不受拘束。

這樣安閑自樂,

誰還去向往那帝王的權力?

帝王的權力對我有什麽用呢?這句詩反映了遠古農民曠達的處世態度,

反映了當時人們

對自然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滿足,反映了農民對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也反映

了對帝王力量的大膽蔑視。

整首歌謠風格極為質樸,沒有渲染和雕飾,藝術形象鮮明生動。表現了原始社會中

人們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做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源頭。

選詩康衢謠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解字

康衢:寬闊平坦的大路,即“康莊大道”的由來。

烝:眾多的意思。

匪:同非,

《古今風謠》作“非”

則:原則,規矩。

說文

帝堯為了老百姓,

每件事情好到極。

我們不用知識多,

按規做事就沒錯。

會意

這首上古歌謠創作年代與上選《擊壤歌》相近,流傳地區大約均在今天的山西臨汾

市堯都區壹帶,見於《列子·仲尼》

在中國山西省市堯都區的東部,有個村莊叫康莊,也叫康衢莊。據《列子》記述,

堯治理天下

50

年後,有壹次微服遊於康衢,聽到壹群小孩子在唱歌:

“立我烝民,莫匪

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其大意是:帝堯為了我們廣大的老百姓,沒哪壹件事不

是做得好到了極點。我們不用自己動腦筋、出主意,也不要揣度堯的意圖,只要順乎自

然法則,照著堯帝的規矩辦就行了。堯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興,於是

召舜,禪

以天下

近年,論者從此詩歌中解讀出政治鬥爭的含義,詳情可參照相關論述。

選詩 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解字

南風:東南風,又稱薰風。薰(

x

ū

n

:清涼溫和。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解:解除。慍:含怒,怨恨,憂愁。

時:適時,及時,合時宜的。

阜(

:豐富。

說文

南風清涼陣陣吹啊,可以解除萬民的愁苦啊。

南風適時緩緩吹啊,可以豐富萬民的財物啊。

會意

這首歌謠前兩句始見戰國屍佼的《屍子

·

綽子篇》

,相傳為虞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

民生活關系的民歌。

全詩四句,詩句錯落,詩節對稱,押韻講究,辭達意顯,借舜帝口吻,說世間萬物

迎承薰風的恩澤,抒發了中國先民對

南風

既贊美又祈盼的雙重感情,表達了虞舜為民

著想,以民之憂為己之憂的思想。

此詩當有詩外之旨。其實,先民們對

南風

的贊頌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們在自然

力面前的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熱烈虔誠的贊頌裏,潛藏著憂郁無奈的心情。不過,由

於對

南風

的贊頌和祈盼,是通過擬想中的舜帝口吻表達的。因此,經後世儒家詩評家

的闡釋,

南風

逐漸具有比興之意,並成為帝王體恤百姓的象征意象;歷代詩人也常以

南風

來稱頌帝王對百姓的體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詩歌語詞中,

南風

是最具美

頌色彩的意象之壹。

選詩 卿雲歌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明明上天,爛然星辰;日月光華,弘於壹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

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鹹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

解字

卿雲:壹種彩雲,古以為祥瑞的象征。卿,通

(ji

ū

)

:即

,結集、連合;縵縵,縈回舒卷貌。

旦復旦:謂光明又復光明。旦,明亮。

明明:明察。

弘:大,光大。

從經:遵從常道。

允誠:確實誠信。

論樂:論,通

,有條理、有次序;論樂,器樂演奏整齊和諧。

配:祭祀中的配饗禮。

遷:禪讓。

(ch

ā

ng)

:鼓聲。

軒乎:翩然起舞貌。

褰裳去之:指讓賢退隱。褰裳,撩起下衣

說文

卿雲燦爛如霞,瑞氣繚繞呈祥。日月光華照耀,輝煌而又輝煌。

上天至明至尊,燦爛遍布星辰。日月光華照耀,嘉祥降於聖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軌運行。四季變化有常,萬民恭敬誠信。

鼓樂鏗鏘和諧,祝禱上蒼神靈。帝位禪於賢聖,普天莫不歡欣。

鼓聲鼚鼚動聽,舞姿翩翩輕盈。精力才華已竭,便當撩衣退隱。

會意

這是壹首上古歌謠,相傳功成身退的舜帝禪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有才德的人、

百官和舜帝同唱《卿雲歌》

。詩歌描繪了壹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圖像,表達了上古先民對

美德的崇尚和聖人治國的政治理想。

此詩君臣互唱,

辭藻華美,

情緒熱烈,

氣象高渾,

文采風流,

意境超邁,

輝映千古,

孕育騷賦,足可與《詩》之

《雅》

《頌》

媲美。自戰國、秦漢以來,禪讓傳說和

《卿雲》

之歌,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對形成以禮讓為美德的民族精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此詩在民國初年與北洋軍閥徐世昌時期規定為中華民國國歌。

選詩 麥秀歌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解字

麥秀:指麥子秀發而未實。

漸(

ji

ā

n

)漸:形容麥芒形狀。

禾黍(

sh

ǔ

: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油油: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的樣子。

彼:

那;

ji

ǎ

o

童:

美少年。

這裏是貶稱,

後借指壯狡昏亂的國君。

《詩經

·

鄭風》

有《狡童》篇,內容與此無涉。

不與我好

h

ǎ

o

兮:

《尚書

·

大傳》

不我好仇

《禦覽》

樂府同。

《文選》

註作

我好

說文

麥子吐穗尖尖芒;枝葉光潤生長壯。

那個小子真頑劣,不願同我好交往。

會意

麥秀歌是商紂王叔父箕子朝周時慨憤而作的詩篇,當作於西周初年,是中國現存最

早的文人詩。

此詩在寥寥十數字中,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而且又是淒涼悲惋。全詩

語言樸實,

音律優美,

聲情相生。

後世對此詩評價甚高,

認為它

文詞悲美,

含義深刻

常以之於《黍離》並舉,來表示亡國之痛。

箕子在分封到朝鮮後,有壹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墻宮

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對於商朝由於商紂王的昏庸而滅亡感到非常傷心,想

大哭壹場來祭奠,可是此時已是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諸侯,於理不合;偷偷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