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酬張枚大兄惠贈澄泥硯
君惠贈自情長,從此珍藏硯壹方。
潤澤澄泥濡紫筆,論交潘陸盡華章。
幸哉來日茶烹雪,誤卻初春錐處囊。
歌鳳接輿知世運,北窗高臥任炎涼。
黃庭堅詩題澄泥硯
北宋時,大書法家黃庭堅與名人何書銘有隙。唐宋盛行墓誌,何生前寫好銘文,想讓黃庭堅在其死後為其撰書,病危時囑咐其子,把其珍藏多年的壹塊銅雀臺瓦送給黃庭堅,待黃收下後再明其意。因三國時曹操建造銅雀臺的瓦是用澄泥制作的,後人用來做硯不傷筆、不滲水、易發墨。至北宋傳世甚少,當時文人雅士對此鐘情有加。何書銘死後,其子遵父遺言而行,黃庭堅看到銅雀臺瓦後,視若拱璧,欣然為何書銘寫了墓誌。後來黃庭堅把此瓦制成硯臺,並為其作銘鐫刻於硯背,其銘曰:
鄴城宮殿已荒涼,
依舊山川半夕陽,
古瓦鑿成今日硯,
待教人世寫興旺。
清乾隆禦銘題刻詩文,山水,浮雕福壽龍紋澄泥硯.硯身前端所刻文字內容為
清乾隆禦銘臣董誥
幽人得天趣,
竹室在山間,
永懷當盛世,
所樂在人和.
子瞻見許驪山澄泥硯
作者:蘇轍 朝代:宋
長安新硯石同堅,不待書求遂許頒。豈必魏人勝近世,強推銅雀沒驪山。寒煤舒卷開雲葉,清露沾流發涕潸。早與封題寄書案,報君湘竹筆身斑。
次韻和子由欲得驪山澄泥硯
作者:蘇軾
年代:宋朝\代
詩文:
舉世爭稱鄴瓦堅,壹枚不換百金頒。
豈知好事王夫子,自采臨潼繡領山。
經火尚含泉脈暖,吊秦應有淚痕潸。
封題寄去吾無用,近日従戎擬學班。
2.硯臺好壞鑒別方法簡便快捷的鑒別硯臺方法。
壹是看,
看硯臺的材質、工藝、品相、銘文等。
二是摸,
就是用手撫摩硯臺,感覺是否滑潤細膩。滑潤者,石質好,粗糙者,石質就差。
三是敲,
就是用手指托住硯臺,手指輕擊之,側耳聽其聲音,如果是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如果是歙硯,以聲音清脆為好。
四是洗,
指的是把硯臺上的墨痕洗掉,還其本來面目,這樣更容易看清硯臺是否損傷或修理過的痕跡。註意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有很大的差異。
五是掂,
就是掂壹下硯臺的分量,同樣大小的歙硯,重者好,輕者次之。
3.蘇軾天硯背後銘文如何翻譯壹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蘇軾12歲時,壹天與幾位小朋友在家後的空地上作遊戲,在鑿地時發現壹塊美麗的奇石,顏色似魚鱗般,有著閃爍淺碧的色彩。
且石質細潤光滑,微顯道道脈絡,敲之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於是他將石塊細心地雕磨成硯臺(墨盤),便常用此硯臺磨墨寫字。
因他發覺此石不僅磨墨容易,而且有保持水份的特點,能將磨好的墨水保持較長時間的潤澤。家裏人都說很好,他父親蘇洵更贊美說:"天硯啊!凡是有硯之德而不取足於形狀(意思是石材好的硯臺,無須形狀好不好?),這硯是文字吉祥的象征,妳應該把它當成寶貝來使用。
"至此,他不僅十分愛護這個硯臺,而且寫起毛筆字來感覺很爽心。常常將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的碑帖手跡抄了壹次又壹次,並從中吸取書法家之長處,所以後來形成了集各家之長的:"蘇體"。
相傳他每天寫完字後,都要到書房側的壹個小水塘將石硯清洗幹凈,就這樣復日復年的洗硯,小水塘的水也似墨汁了,後人便把這個小水塘稱為"東坡洗硯池"。後來,這個天硯也成了蘇東坡之傳家寶,到了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他還為此專門寫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