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上闋頭兩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譯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 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下闋四句: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擴展資料: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壹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壹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壹面。上片第壹、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壹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壹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壹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壹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壹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平樂·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