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得“桂林山水甲天下”永流傳
■ 唐湘屏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壹流傳千古、影響海內外的詩句,讓沒去過桂林的人心馳神往。它出自南宋壹個叫王正功的官員之手。王正功(1133~1203年),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因避宋孝宗趙眘(讀“慎”音)諱,改名。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他在桂林為官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卻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饋贈。
絕句找到主
民國愛國誌士吳邁、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著名詩人賀敬之等近現代文人作品中,屢屢出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可這壹詩句到底出自哪裏,原作者是誰,曾長期困擾過不少研究者。有人發現,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時任廣南制置使兼靜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樓記》壹文中,寫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清光緒八年(1882年),廣西巡撫金武祥寫了壹首《遍遊桂林山巖》,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為“山水”。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處,從清末到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壹直爭論不休。有人說源於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壹音之轉,也有人說它來自金武祥的詩句。直到有壹天,壹塊石碑的出現,才終止了這場爭論。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時,發現讀書巖洞口的巖壁上,壹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與石壁並不為壹體。他們輕輕地掀開那層腐殖層,有了意外的發現:這是壹塊自明清以來就沒有被人發現的摩崖石刻。當他們將石壁清潔幹凈,再用嫻熟的技術拓印那幀石刻作品時,發現碑上的兩首詩中壹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作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提點廣南西路刑獄的鄞縣人王正功。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近八百年的名句,終於重見天日。王正功的這句詩,要比李曾伯的早出約50年。
桂林市政府已將獨秀峰王正功詩作的摩崖石刻復制立於桂林中心廣場,還在桂林杉湖畔為王正功建起了壹座巨大的塑像——這名花甲老人正執筆揮毫,寫下讓桂林山水傳遍天下的詩句——以提醒後人記住這位先賢800多年前弘揚桂林山水與歷史文化的功勛。
佳句出自勸駕詩
其實,“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王正功的壹首勸駕詩,而該詩的主題並不是詠嘆桂林山水的。
獨秀峰石碑上刻的兩首詩是這樣的:
(壹)
百嶂千峰古桂州,鄉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覆俱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勁敵,萬裏鯤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鬥之南。
碑上還刻著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壹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禮。提點刑獄權府事四明(王正功家鄉壹帶有四明山)王正功作是詩,勸為之駕。”從序言可以看出,這兩首七律是勸駕詩。
“勸駕”,勸人任職或做某事,是中國古代官員禮賢下士之舉。勸,勉勵的意思;駕,指推薦人才,願親自駕車相送至京師之意。在《漢書·高帝紀下》中有這樣壹段話:“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禦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王正功的“勸為之駕”正是出自該典故。王詩序言的意思是他作為郡守(知府俗稱“太守”、“郡守”),對轄地能考中11位舉人感到高興,特依例設鹿鳴宴,並勉勵他們來年去京師參加會試、殿試,奪取功名。
這兩首詩都著重抒發勸勉之意。第壹首詩以山水開頭,第三句意為峨冠博帶的儒生們***同響應明春禮部試(即禮闈,會試),第四句贊譽他們精通道藝,尾聯祝賀他們趕考成功。
第二首前兩句也是描寫山水,頸聯和頷聯主要是祝頌之詞,作者認為舉人們像出征者壹樣士氣高昂,他們前程不可限量。在表揚了士子才能,描繪文場酣戰,祝福他們前程遠大之後,王正功傾吐自己的心情。“老眼摩挲頓增爽”,意思是這群英才讓他喜不自禁,雙目增爽。王正功祝願他們如南鬥六星壹樣,高懸天空,閃閃發光。頌人才之盛的主題,至此得以完成。
兩首詩中,均是起首兩句(甚至壹句)寫景,以下篇幅多為說理,如“向來人物固難儔”、“策足誰非道藝流”等等,皆為議論口氣。兩首詩大量運用典故,幾乎字字有來歷。這是宋時“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體現,也表現出宋詩以意勝、重在說理、生新瘦硬的風格。
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壹千古絕句,《勸駕詩》和他的作者王正功,就足以傳之不朽了。
為官可圈可點
王正功無論為官還是做人,也都可圈可點。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王正功被任命為潮州通判。潮州的韓江古時並沒有橋。《潮州三陽誌·橋道》載:“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壹江之阻。沙平水落,壹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壹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了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韓江擺渡之難,百姓無橋之苦。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曾經把86只船連在壹起,放上石塊到船中,再用繩子捆綁固定,造了壹座浮橋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王正功到了潮州後,在韓江兩岸增建了橋墩,上面加上巨木連接兩岸,使這座橋成為浮橋與梁橋相結合的橋梁。後經歷代修建,廣濟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壹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獨壹無二的。潮州廣濟橋後被列入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壹,1988年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王正功到桂林擔任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權知府事,掌管廣西轄區內司法、刑獄,審問囚徒,復查有關文牘,上報朝廷,舉劾有關人員,並監察地方官吏等。任職期間,王正功忠於職守,秉公執法。興安縣曾發生壹場命案,縣令的兒子將得罪他的壹名小官員打死,縣令包庇兒子。王正功接報後,立即將縣令兒子逮捕,為防串供,還將案犯送到鄰縣交押。他因此得罪了興安縣令。縣令串通以前被王正功彈劾過的壹些貪官汙吏,誣告王正功,導致王正功罷官。雖然後來案情大白,王正功卻因為年事已高,無法官復原職。他隨後去福建武夷山當了壹名廟祝(寺廟裏管香火的人)。1203年,他在武夷山辭世,享年71歲。
據記載,王正功離別他無限眷戀的桂林時,曾對著部屬和友人賦詩壹首,抒發他的離情別緒:
絕知官裏少夷途,始信閑中無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樂,誰向康莊塞歸路。
***醉生前有限杯,澆我胸中今與古。
早知富貴如浮雲,三嘆歸田不能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