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中國高考(論壇)首次出現詩歌鑒賞題以來,詩歌鑒賞題在高考語文卷中的分值壹直在增加。考試大綱對詩歌鑒賞的要求是“欣賞古詩詞的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題多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古詩意象包括人和物的意象。那麽,什麽是形象呢?簡而言之,詩人通過給客觀事物添加主觀意義來創造某種意象。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壹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受逐漸固化,以表達特定的場景和意義。在高考中,有些圖像反復出現。本文作者用壹首小詩來概括高考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幫助考生記憶,從而更好地回答詩歌鑒賞的問題:松、梅、竹、菊高潔,鵝被明月送回家。布谷鳥鷓鴣悲啼,梧桐葉悲落。當我離開亭子時,劉依依露出水面,悲傷蔓延。烏鴉燕子起落,植物還在動。1,“宋梅竹菊”高貴:宋梅竹菊是高貴品格和不怕邪惡的化身。古人常用這四個形象來表達高尚的情操。劉真《贈給壹個兄弟》中有壹句話:“不患寒,松柏有性。”王績《朱勇》說:“晚年寒有異,異於壹般草木。”元稹《菊花》詩有雲:“不是菊花在花叢中受寵,而是沒有花開花落。”還有很多關於梅的詩,比如“遠觀非雪,因有幽香。”“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2004年在北京考察蘇軾的紅梅,表現出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尚品格。2.用天上的月亮送壹只“雁”來思念鄉愁,常常激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激起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如李白的《靜夜思》,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又沈了回去,我忽然想起了家,杜甫的《月夜憶兄弟》,他知道今夜的露珠會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還有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都表達了詩人的情懷。大雁是候鳥的壹種,古詩詞常常寫在外國旅行者看到大雁南飛的鄉愁中。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發表的詩是王婉的《北堡山下壹泊》。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寫道:"我終於可以派遣我的使者了?大雁,歸巢洛陽。”詩人漂泊流浪,才能回到故鄉。連船上的詩人都不清楚,只好寄希望於春回北方的大雁為自己送書。歸雁意象表現了作者的思鄉之情。3.“杜甫”與“鷓鴣”痛哭杜甫,又名鬼子詩、杜聿詩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即王迪)杜預在讓位給朝臣後隱居山林,死後魂魄化為杜甫,並稱杜甫的叫聲是“不如回家”,所以古詩詞中的杜甫就成了蒼涼悲涼的象征。2004年嚴的《鷓鴣天》為國書二卷詩詞鑒賞題:鷓鴣天,嚴十裏臺倚翠,百花深處杜鵑啼。勤奮對行人說話,不像鳴鳥第二次飛翔。在夢裏睡覺,當天放晴的時候。聲不如歸。是不是世界末日沒有回歸,無法爭取回歸日期。題目問:作者為什麽用這個詞描寫布谷鳥的啼叫?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布谷鳥的叫聲說起,詞中也提到了“聲不如歸”,表達了作者在漂泊之外的思鄉之情。古詩中的“鷓鴣”意象,往往流露出憂傷。比如李白的《越中訪古》:“宮女似滿春宮,今惟鷓鴣飛。”4、《吳彤》的葉子是悲傷的。古語有雲:“壹葉知秋”,吳彤落葉歸根。用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詩歌鑒賞朱題名《秋夜》,其中寫了“梧桐”的意象:夜長無眠,秋風清,燭花三夜勤剪。床涼滿梧桐,缺梧桐的地方月明。這首詩中,涼床、月影、梧桐營造出壹種孤獨的意境。5.《長亭》與《柳》在其他時代的古典詩詞中,柳常與離婚聯系在壹起,《詩經》中的《采薇》寫道:“我曾去,柳依依;今天想起來,下雨了。”弱柳搖曳的身影最能傳達親友離別時的心情。另外,“劉”和“劉”也是諧音。亭子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所以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出了這兩個意象,是“寒心悲切,遲來長汀。”以及“今夜何處自酒醒,楊柳岸曉鳳欲死。”6.落花流水,傳遞悲傷。落花讓人心生憐惜和傷感,流水或喧鬧或舒緩,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因此,落花流水在古詩中常被用來表達悲傷。比如李漁的《於美人》:“春花秋月何時盡,往事知多少”,“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再如李清照的《壹枝梅》:“花自水漂,壹種相思,兩處閑情。”7.“烏鴉”和“燕子”是起伏的。烏鴉經常出現在墳墓和其他地方,通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壹意象來渲染衰落的氣氛。燕子,因其對老巢的眷戀,成為古典詩詞表達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亡情懷的寄托。以“烏鴉”為意象的高考題有很多,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魏參軍》《傍晚江南望江北,西方寒鴉飛遍水》,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遇水,水明,林殘照遇烏鴉》。2007年浙江省出版了比較鑒賞專題,分別是劉禹錫的《武夷香》、吳季的《人月圓》和元代的《山坡地羊燕》。三部作品都通過“燕子”這個形象表達了壹種深沈的沈浮感。8.“植被”仍在變化。草木常青,人事卻悄然生變。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事物被改造的情緒和對歷史興衰的感嘆。如《揚州慢》、《春風後十裏,麥綠了》2007年湖北卷詩《過華清宮》鑒賞題,也用了樹的形象:“玉輦已升天,唯有樹能永駐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