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詩詞的“寬韻”、“窄韻”、“險韻”、“中韻”,“通韻”以及“押韻八戒”?
平水韻中每個韻目包含的字數,有多有少。有的韻包含的字數多,就叫“寬韻”;如支,先,陽,東等。有的韻包含的字少,就叫“窄韻”,如微,文,鹽等。還有的韻,可選用的字很少,就叫“險韻”。如佳,肴,鹹等。其余的韻都稱“中韻”。
“通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壹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壹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寫詩要懂得以上詩韻術語。
對押韻還有些較細的要求,可以歸納為“押韻八戒”,即壹戒落韻、二戒湊韻、三戒重韻、四戒啞韻、五戒僻韻、六戒擠韻、七戒撞韻、八戒連韻。
壹戒落韻。也叫出韻。就是壹首詩某個韻腳上用了其他韻部的字,與詩中原來韻部的字放在壹起押韻,這是不允許的。比如,前壹句用“寒山”,後壹句突然成了“麻花”。
二戒湊韻。俗稱“掛韻腳”。就是為了押韻,勉強選用韻部中壹個與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連貫、不關聯的字,湊成韻腳。這是不行的。
三戒重韻。就是重復押壹個字做韻腳,這也是不可以的。
四戒啞韻。就是用壹些聲調讀起來不清晰,意義也不明顯的字押韻。並不是所有是平聲字都適合做韻腳的。有的字看起來不喜歡,讀起來也不響亮,就不要免強使用它了,否則會使整個詩句都感覺萎靡不振。
五戒僻韻。就是用不常見的生僻的字押韻。比如下平六麻裏的“犌”字,有幾個認識?又如上平壹東裏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專門喜歡找壹些生僻的字來顯擺。其實,他不知道他顯擺出來的正是壹種詩病。
六戒擠韻。又叫“犯韻”、“冒韻”。就是在押韻的句子中,特別是二四六位置上,使用了與韻腳同韻的字,造成句讀拗口。但是,與韻腳連在壹起的疊韻是壹種修辭手法,不算擠韻。
七戒撞韻。就是不用韻的句子最後壹個字(為了與“韻腳”相對應,我們叫它“白腳”,比如七絕的第三句)也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比如韻腳處分別用:山、間、岸、還等等。
八戒連韻。就是相鄰的兩個押韻句的韻腳用了同音字作韻字。連韻也叫“合音”。 比如韻腳處分別用:深、身、望、神。
押韻犯了“八戒”,會傷害到詩的韻律美感。
但是,規矩不可不知,又不可拘泥。
詩詞是壹種藝術創造,不懂得基本的格律,顯然不得窺其門徑。但是,拘泥於規則卻也並非藝術所提倡的。任何規則都可以有例外,
比如韓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好去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三句中的“去處”也撞韻了,而且“去處”是疊韻,還是雙撞韻了,我們不僅不覺不好,反而是很好。…………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