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壹下元代當時壹個重大文人案件的處理,然後大致可以了解他們的態度。這個案子叫“茅山詩難”,主角是學者董亮。他曾寫過這樣幾首詩,“藍雲遮天眼,春風吹老人心,大龍化為劍,小龍沈入海中。”茅山道士徐道奇對董亮懷恨在心,於是向元朝統治者告發董亮“謗朝廷,有想宋之心”。
如果這件事放在清朝,按照誤殺不如放過的原則,早就是死罪了,比如南山案。但元朝給出的最終判決是,“詩人應詠其性情,不應謗其性情。如果是汙蔑,那也不是上天不能容忍的事情。”意思很明顯。在元朝統治者看來,這是小菜壹碟。不要說人家沒“謗山”,就算他們“謗山”,我也對中國開放。能被幾個文人罵嗎?難道沒有這樣的措施嗎?
董亮對“茅山詩難”的處理,可以說是元代對待文人文字獄的壹個標誌性案例。由此,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文字獄記錄相對幹凈的朝代。那麽問題來了,元朝統治者真的對文人或者文字獄寬大了嗎?如果是的話,這不像他們的風格。為什麽?
我覺得這和元朝統治者自信心爆棚有關,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些。元朝和清朝不壹樣。元朝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力量滅了南宋,所以從骨子裏看不起漢人,以為僅憑武力就可以鎮壓漢人,以為可以永遠這麽囂張下去!與清朝不同,他們入關主要與漢奸的引導有關。他們最怕的是漢人。為了不讓漢人再次崛起,他們嚴格控制思想。
元朝的統治者根本不在乎人們做什麽,想什麽。不管妳怎麽罵,元朝的統治者還是說蒙古語,吃羊肉喝酸奶,不想接觸中國文化。而且他們可能沒見過文人的東西,見過也不壹定懂。在他們眼裏,漢人就是兩條腿的羊,給他們提供房租,給他們種糧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