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劍篇》
郭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 錯鏤金環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遊俠子, 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 零落飄淪古獄邊。
雖復沈埋無所用, 猶能夜夜氣沖天。
古劍”是指古代著名的龍泉寶劍。據傳是吳國幹將和越國歐冶子二人,用昆吾所產精礦,冶煉多年而鑄成,備受時人贊賞。但後來淪落埋沒在豐城的壹個古牢獄的廢墟下,直到晉朝宰相張華夜觀天象,發現在鬥宿、牛宿之間有紫氣上沖於天,後經雷煥判斷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這才重新被發掘出來。這首詩就是化用上述傳說,借歌詠龍泉劍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抒發不遇的感慨。
詩人用古代造就的寶劍比喻當時淪沒的人才,貼切而易曉。從托物言誌看,詩的開頭借幹將鑄劍故事以喻自己素質優秀,陶冶不凡;其次贊美寶劍的形制和品格,以自顯其壹表人材,風華並茂;再次稱道寶劍在太平年代雖乏用武之地,也曾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俠,以顯示自己操守端正,行為俠義;最後用寶劍淪落的故事,以自信終究不會埋沒,吐露不平。顯然,作者這番夫子自道,理直氣壯地表明著: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過作用,可惜被埋沒了,必須正視這壹現實,應當珍惜、辨識、發現人才,把埋沒的人才挖掘出來。這就是它的主題思想,也是它的社會意義。不難理解,在封建社會,面對至高至尊的皇帝陛下,敢於寫出這樣寓意顯豁、思想尖銳、態度嚴正的詩歌,其見識、膽略、豪氣是可貴可敬的。對於壓抑於下層的士子來說,更會深受感奮。這首詩的意義和影響由此,成功也由此。
詩句,讀作:shī jù 就是組成詩詞的句子。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中國最早的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的詩壹般每句四言律詩,見於《詩經》。後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於唐詩。宋元經濟文化進壹步發展後,詩句內容逐漸擴充和演繹,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後期,詩句演變成沒有了字數的限制的自由體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