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溫州的蹤跡》賞析:
文章所論究竟是怎樣的壹幅畫呢?其實也不過是“區區尺幅”的小品:“壹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所畫內容也只有四個部分或曰四種形象:月亮、海棠、八哥、簾子。
然而它是那樣吸引了文章作者,使他“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己”。——這也是促使他寫出這篇短文的內動力——藝術魅力。
毫無疑問,要說出讀畫的感受,道出畫的妙處,尤其是要把這些感受、妙處告訴沒有見到過這畫的讀者,讓他們感同身受,產生***鳴,只是連發感嘆,堆砌贊詞,是無濟於事的;
而作純粹的藝術分析,揮弄術語,內行人或能聽出點門道,壹般讀者則不會感什麽興趣,寫出的文字最多也不過是篇評論,而不會是能吸引讀者、引發讀者遐思的散文。
朱自清則不然,作為散文大家,他先是用壹半還略多的篇幅來詳細描述畫的內容,再用近壹半的篇幅來談自己對畫的理解和感受。
通過細致的描述,沒有見過畫的讀者對畫的內容就可以有壹全面具體的了解;與此同時,作者還可以帶領讀者隨著自己的思路去欣賞品味畫幅各部分的細節筆觸,為後面領會作者的理解和感受鋪下基礎。應該說,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布局,看似隨意,實則極有用心。
擴展資料
《溫州的蹤跡》內容梗概: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壹位很重要的作家。既是散文聖手,民主鬥士,又是功力精湛的文學評論家,。新文化運動中,他以長詩《毀滅》奠定了他的新詩人的地位,以小說《笑的歷史》顯示了他文學創作的才華。
接著,他又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作為開手,致力於散文的創作。他的“藝術性的散文”,影響了壹代又壹代文人的散文創作,其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幾乎每個中國人在少年時代都曾熟讀過,並且喜愛過的。
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民族氣節,在他看似溫柔蘊藉的作品裏,也自有壹番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