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石鼓書院的史書記載

石鼓書院的史書記載

山長們(文史隨筆)作者:甘建華(原載《藍墨水的上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石鼓書院位於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海拔69米,相傳山上有石鼓,高六尺,能發出鼓聲,故得其名。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另壹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瘐闡《觀石鼓》詩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註》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已載於史冊。

建於石鼓山上的石鼓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諸多史料顯示,創建於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書院,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壹所由私人辦學的書院,也是清代及以前中國南方文化學術中心。在北宋全國四大書院中,石鼓書院實際上又是首屈壹指的。從創建歷史淵源看,它比創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2)的白鹿洞書院早120多年;比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的嶽麓書院早160多年;比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l009)的睢陽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早199年。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開此處讀書堂。”石鼓書院歷唐、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設石鼓高等學堂為止,延續了壹千余年。期間,它始終以藏書之豐、學風之盛、設備之全、經費之足、管理之嚴、成就之大,在中國教育史和書院發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脈”的美譽。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李寬族裔李士真“援寬故事,請於郡守,願以私財”,在李寬辦學舊址上對石鼓書院進行首次重建。史載,宋朝皇帝曾兩次給石鼓書院賜額。壹次是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這在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朱熹的《石鼓書院記》中有錄;壹次是仁宗景祐二年(1035),仁宗允集賢殿校理劉沆之請,詔賜“石鼓書院”匾額及學田5頃,使石鼓書院聲名大振,遂與睢陽、白鹿洞、嶽麓三書院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石鼓書院首任山長李寬、後任山長李士真同祀石鼓七賢祠,與韓愈、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幹並稱石鼓七賢。

梁章鉅《退庵隨筆》卷六記:“掌書院講習者謂之山長,山長亦稱院長,亦稱山主。”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嶽講學,受業者稱蔣為山長(見《荊湘近事》)。至宋相沿為習,書院益多。元代書院,亦置山長,講學之外,並總領院務。清乾隆時改為院長,清末仍名山長。對其人選,明代多以品望為主,沒有地域限制。清代雖強調品行、學問,然而多主張選擇本地人士。自南宋以來,石鼓書院歷代延聘了數十位山長,由於屢遭戰亂,兵火連綿,未能查找。

南宋時值得大書壹筆的是大儒朱熹的《石鼓書院記》。在這篇帶綱領性的歷史文獻中,朱熹對書院辦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育重點、教學方法作了具體闡述。尤其是他倡導的將義理之學、修身之道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以達到“明道義正人心”教育目的,不僅為當時全國各書院所效法,而且對元、明、清歷代辦學都有深刻的影響。山長留名者有戴溪、程洵、李訪。戴溪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省試第壹,累官至權工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致仕。淳熙十二年(1185),石鼓書院得以恢復重建,戴溪任山長,與諸生講《論語》,有《石鼓論語問答》三卷。程洵為朱熹門人,潛心理學,是程朱學派的重要學者。孝宗淳熙十壹年(1184)始出任衡陽主簿。十四年又暫代石鼓書院山長,以宣揚朱子張子之學為要務,壹時“士友雲集,登其門者,如出晦庵之門”(清康熙《衡州府誌》)。在衡期間留有題詠石鼓詩若幹首,並編纂首部《石鼓書院誌》(後散失)。南宋開慶元年(1259),石鼓書院毀於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命山長李訪“盡復舊觀”,取明德新民文章,為諸生丕揚其義,絕響再聞,士風作振。宋王朝南遷後,較為著名的書院為石鼓、白鹿洞、嶽麓、象山等,嵩陽因戰亂宋末時廢毀,及至明中期嘉靖年由登封知縣候泰重建才得以恢復書院。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壹,統治者基本上不學無術,仇視漢族文化,書院基本上處於政府監控之下。例外的是,石鼓書院與全國其他書院遭際不壹樣,是少有的受統治者重視的書院,還獲贈學田。歷任石鼓書院山長有鄧大任、王復、康莊、程敬直、李宥孫、金文海、朱仁仲、張珪等,但就跟元代本身壹樣,這些名士也只是客串了壹把山長,未能有多大作為,因此,正史、野史中都很難查找到他們的資料

明清兩代,衡陽地方官員對於石鼓書院有著壹種特別的情結,這也是石鼓書院得以興盛發展的壹個重要原因。元末兵燹後,自明代永樂年間起,經過衡州知府史中、翁世資、何珣及湖廣憲副沈慶等人70多年的努力,書院終於規制大備,沈寂多年的石鼓書院又再次興盛起來。正德四年(1509),葉釗為山長,講聖賢身心之學、道德之首,剖晰疑義,闡發幽微,“時學者翕然雲從”。王大韶青少年時期求學於石鼓書院,致仕後“重返母校”,主講石鼓書院,並參與編纂、重校首部《石鼓書院誌》,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有關書院史料。其他知名山長有周詔、李明安等。到了清代,山長陳士雅、吳炯、宋薊齡、曠敏本、林學易、李振南、羅廷彥、王光國、余廷燦、李繼聖、劉高閣、譚鵬宵、張學尹、常大湘、劉祖煥、蔣琦齡、鄒焌傑、馮俊、鄧傳密、李揚華、左斌、江昱、祝松雲、莫重坤、曾熙等,基本上都是進士、舉人出身,才高八鬥,學貫古今,官場歷練多年,卓然湖湘名士,主觀上要為桑梓造福,客觀上保證了教育質量,石鼓書院“宛然壹鄒魯洙泗之夙也”。

比山長更牛的是山鬥,也就是泰山、北鬥的合稱,猶言泰鬥。鄒守益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的高足,正德六年(1511)中進士第壹,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中講學石鼓,著《教言》25篇(又稱《語石鼓諸生二十五篇》),對識性、求實、時習、篤行、慎獨、戒懼、格物、致知等作了精辟的闡述,成為諸生向學的至理名言。四方從遊者踵至,被諸生尊為書院“山鬥”。曠敏本和林學易都是衡山縣人,都是進士出身,都是石鼓書院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山長。曠敏本乾隆十九年(1754)被聘為嶽麓書院山長,任職約三年,後出任石鼓書院山長,因學問精湛,出類拔萃,倍受時人稱頌,士子爭以出其門下為幸。林學易幼年受知於學使,有“國士”之稱。乾隆二十六年(1761)聘為石鼓書院山長,連續執掌書院達15年之久。末代山長(1894~1902)曾熙是衡陽石市人,光緒進士,累任提學使,不久返湘,主講石鼓書院,後任湖南教育學會會長、南路優級師範學堂監督。

石鼓書院素稱人才薈萃之地,講學風氣甚濃。歷代名師大儒,如宋代的朱熹、張栻、鄭向、黃幹,元代的偰玉立、奚漢伯顏、李處巽、陳淞年,明代的湛若水、蔣信、羅洪先、趙貞吉、茅坤、李渭、羅近溪、甘公亮、蔡汝楠、劉堯誨、王萬善,清代的王敔、潘宗洛、吳時來、余廷燦、劉良弼、江恂等,都相繼來這裏登臺傳道,使石鼓成為遠至京師近至衡永郴桂道士子們向往和雲集的學府,成為湖湘地區引人矚目的儒學傳播基地,並進壹步發展成為中國古代“講學式”書院的楷模,對湖湘文化的演變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為中國壹所最古老的書院,在長達千余年辦學過程中,石鼓書院所造就的人才之多,實在是難以計數。清乾隆衡陽縣令陶易寫有《石鼓書院》壹詩,描繪了“英才薈萃”的景象,詩曰:“曠代儒風喜未顏,壹時講院盡英才。雙流環繞宮墻肅,喬木陰森士氣培。祀典已崇新俎豆,詩篇長煥舊亭臺。自今遊履休嫌憂,綠竹西溪壹經開。”

《國朝石鼓誌》載,宋乾道八年(1172)殿試,石鼓書院登進士第的就有王居仁、鄧友龍、鄧友齡3人。明嘉靖三十年(1552)壬子鄉試中,石鼓書院諸生李孟彰、王大韶、譚汝賡、徐應南、彭良臣、陶賓6人中舉,史稱“朱陵六鳳”。明末王船山、李國相、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等高風亮節、博學多才者也出自石鼓書院。清光緒六年(1880)庚辰會試,石鼓書院的祝松雲、譚鑫振、楊依鬥、陳鼎4人同中進士,其中1人殿試點探花,1人朝考選庶常。像這樣的棟梁之才,還有明代的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祝詠、廖汝恒、陳宗契等,大清中興名臣彭玉麟、衡陽第壹個傳臚彭述等,他們都是從石鼓書院走向中國大舞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