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官宦和豪紳人家,他們對荷包除了佩戴之外,還將荷包作為壹種美化室內的藝術品,壹些人用真金真銀線刺繡,荷包所用的材料也很貴重,以展示身份的高貴。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有多處對荷包的描寫。如在第八回賈母與秦鐘表禮時寫道:賈母又與了壹個荷包並壹個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普通平民百姓,人們不僅喜歡佩戴荷包,還將荷包作為人情往來的互贈禮品。特別是滿族青年男女將荷包作為定情的信物。姑娘將自己親手繡的荷包贈於心上情人,以示定許終身,在東北有這樣壹首《繡荷包》民謠,說的是“格格格格屋裏貓,背著額娘繡荷包,繡對螞螂輕點水兒,繡對蝴蝶翅膀搖,繡對紫燕屋檐落,繡對鴛鴦水中漂。壹朵花心兒剛繡好,就聽有人窗欞敲。不用敲,知道了,這就給妳送荷包。”
以前在東北民間,特別是滿族人,有吸煙的嗜好,起初人們用荷包盛裝旱煙,逐漸地這荷包有了延伸和發展,分為荷包和煙包。由於荷包內充香草,所以又叫香荷包或香包。而煙包又叫煙荷包或煙口袋,此外還有壹種裝錢的叫錢包。
在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東北農村會吸煙的男人幾乎都有壹個煙荷包,縫制工藝大體與香荷包相仿,只是做工可粗糙可精細,樣式也比較簡單,有方形、圓形或者長方形幾種,有的還用獸皮縫制,如鹿皮、羊皮或魚皮等。也有用袍子小腿制作的,剔除筋骨和肌肉,保留絨毛,下面是黑色的蹄甲,上端抽口穿上皮繩,繩頭再系壹個精美的煙荷包疙瘩,掛在腰帶上,美觀別致。
今天,煙荷包很少見了,而香荷包仍然是人們的壹種飾物,雖然個人縫制刺繡的不普遍了,但成批制作作為民間工藝品出售的卻愈來愈多,特別是傳統的端午節或趕廟會等日子,荷包成了商販們攤床上的壹檔鮮艷的商品。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荷包,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
采訪:瓦房店市博物館 研究員 趙雲積講述的是當年他參與挖掘遼硯時的情景。
據說,當時侵占著東北的日本壹名陸軍上將也對橋頭地區的遼硯發生了興趣,而當時獨領風騷的馬背公主川島芳子很贊賞遼硯的精美,並不惜重金向當時橋頭做硯最好的老房頭求購壹方遼硯,可是脾氣倔強的老房頭寧死也不買賬,寧為硯碎而不求全。不倒人的傳說也就在橋頭地區流傳開來。
二十年前,還有壹件事可以表明三十年代遼硯的燦爛榮光。1986年8月,遼南瓦房店的壹個鄉村的農民壹鎬刨出三方寶硯,硯上刻有橋頭、康德七年的字樣,康德年間也就是偽滿時期的20世紀三十年代。當揭開沈睡在泥土裏三十余年的遼硯硯蓋時,盛於硯池中的墨汁依然能濡濕筆尖,這為遼硯不跑墨之說作以真實佐證。而其雕工,不僅是傳統的浮雕,也已出現了縷空雕,並且刀工精細,造型生動活潑。
橋頭鎮那棵白雲繚繞的老樹壹直沒倒,在樹下做硯的人也壹直未斷手藝。幾方硯臺擺於家中,昭示了今天橋頭制硯人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