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薛季宣文言文

薛季宣文言文

1. 文言文:宋史 薛季宣答案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哲學家,永嘉學派創始人。字士龍,號艮齋,學者稱常州先生,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薛徽言子。歷仕鄂州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薛季宣反對空談義理,註重研究田賦、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務,開永嘉事功學派先誌。著有《浪語集》、《書古文訓》等。

薛季宣少孤,由伯父敷文閣待制薛弼收養。早年隨薛弼宦遊四方,喜從父老問嶽飛、韓世忠兵間事。年十七,妻父荊南帥孫汝翼辟為書寫機宜文字,師從程頤弟子袁溉。紹興二十三年,入四川制置使蕭振幕。次年,因論事不合歸鄉。二十六年,至毗陵探望孫汝翼。三十年,以二伯父昌年恩蔭知鄂州武昌(今鄂縣),推行保伍法,防備金兵南下,並力爭罷糴。次年九月,金兵至蘄、黃以南,諸官均遣回眷屬,系馬於庭準備逃跑。唯季宣將家屬留在城內死守不去,民心賴以振奮,並乞師於汪澈,得甲三百、樓船十艘,聲氣甚張,渡江來歸者數千家,江西恃以無恐。三十二年,成《武昌土俗編》2卷,刊行。

隆興元年(1163),赴調武林,得婺州司理參軍,待次居鄉。乾道元年(1165),上書樞密使汪澈,斥責主和派偷安誤國。四年夏秋間,出任婺州司理參軍。不久,因簽書樞密院事王炎舉薦,召赴臨安審察。七年八月,任大理寺主簿。冬,江湖大旱,饑民流入淮西,季宣奉使安集流民,“表廢田,相原隰,復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莊於黃州故治東北。以戶授屋,以丁授田,頒牛及田器、谷種各有差,廩其家,至秋乃止,凡為戶六百八十有五,分處合肥、黃州間,並邊歸正者振業之。”光州守宋端友招集北歸者止五戶,妄以邀賞,季宣按得其實而劾之。次年七月,回臨安復命,言及以好名棄士大夫為非計,孝宗稱善,恨得季宣晚,遂進官二等,升大理正。八月,改任湖州知州。九年春,解湖州任改知常州,待缺回家,因痔疾為庸醫所誤,七月十七日卒,年僅四十。

2. 赫然” 在古文中的意思

1.形容大怒的樣子。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 趙高 治獄於內, 蒙恬 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 秦 。 陳王 赫然奮爪牙為天下首事。”《漢書·枚乘傳》:“ 漢 知 吳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 唐 李群玉 《洞庭風雨》詩之壹:“想赭 君山 日, 秦皇 怒赫然。”《明史·李獻可傳》:“ 洮河 失事,陛下赫然震怒。”

2.形容奮發。《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逮 孝武 亟興邊略,有誌 匈奴 ,赫然命將,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 甘泉 。”《新唐書·吐蕃傳下》:“ 憲宗 常覽天下圖,見 河 湟 舊封,赫然思經略之。”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壹時之治。”

3.形容光彩鮮明貌。多指紅色。《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遠望舍南,火光赫然屬天,有頃不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明堂》:“頂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 宋 洪邁 《夷堅丙誌·九聖奇鬼》:“ 宣 ( 薛季宣 )以劍拂其處,血光赫然。” 宋 洪邁 《夷堅乙誌·更生佛》:“白光騰上,室宇赫然。”

4.形容醒目;警悚。《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 趙盾 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明 朱國禎 《湧幢小品·鸚鵡墮地》:“〔 陸綸 〕壹日之野,有鸚鵡向前哀鳴,忽墮地,則赫然死人也,就而視之,已復為鸚鵡。” 魯迅 《熱風·估》:“翻開《史記》,便是赫然的壹篇《五帝本紀》。”

5.形容名聲昭著。 唐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後壹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 明 方孝孺 《贈河南王僉事序》:“於是 履道 之名,赫然聞於朝廷而播於四方。”

6.形容興盛貌,顯赫。 宋 石介 《上趙先生書》:“先生犄之, 介 等角之,又豈知不能勝茲萬百千人之眾,革茲百數千年之弊,使 有宋 之文赫然為盛,與大 漢 相視、鉅 唐 同風哉!” 宋 葉適 《梁父吟》:“嘉 梁父 之草木兮,被赫然之榮寵。” 元 劉祁 《歸潛誌》卷十:“〔 胥持國 〕由經童入仕,得幸於 章宗 ,擢為執政,壹時權勢赫然。”《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八年》:“於是 說 ( 張說 )勢赫然,無敢攖之者。”

3.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壹百九十三中 的兩句的譯文

壹、“端友”指的是光州太守宋端友。隆興七年冬,江湖大旱,饑民流入淮西,季宣奉使安集流民安置在合肥、黃州之間,光州守宋端友安置流民只五戶,而夾雜原有的舊戶壹百七十虛報妄圖邀賞,薛季宣彈劾宋端友。此處譯文大致應為:當時宋端友(與朝中)黨羽環繞依附,難以動搖,薛季宣上表彈劾後,宋孝宗大怒,叮囑大理寺治罪(宋端友),宋端友憂懼而死。

二、經總制錢,宋代雜稅經制錢和總制錢的合稱,是宋代籌集軍政費用的辦法之壹,也是各地為籌措經費而加征的各種苛捐雜稅的總稱。經制錢始於宣和四年(1122),系經制江淮荊浙福建七路諸司財計(簡稱經制使)陳遘所創;紹興五年(1135),孟庾提領措置財用,稱總制司,又創總制錢。經總制錢壹部分屬增稅,壹部分則屬移用某些財政專款,改充經總制項目。經制錢和總制錢兩者皆先樁管於各州,每季起發赴行在,成為南宋財政上重要收入。由於經總制錢歲無常入而有常額,額壹不登,必然巧立名目橫斂,使民間受害。此處譯文大致應為:自從經總制錢的稅收額度確立以後,州縣常常要巧立名目增加稅款才能有盈余(維持衙門),即使有奉公守法的官吏想要實施寬松的稅收政策也無法執行。

因手頭缺乏詳細史料,只能以百度百科提供資料作答,有疏漏處請指教。

4. 求梁祝化蝶的原文

梁祝傳說的淵源演變考 (澳大利亞)譚先達 優秀的中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說的是東晉時的戀愛悲劇。

它的梗概是:晉永和七年,會稽有個善良純樸的書生梁山伯,上虞有個聰明貌美、女扮男裝而遠出求學的小姐祝英臺,二人到杭州同校讀書。山伯秉性憨直,不懂愛情。

二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結成異姓兄弟。後英臺奉父母之命回家,英臺在送別山伯時,反復吐露愛情,但山伯毫不覺察。

後來,他回家時去拜望她,知道她是女子,才要求父母遣媒去求親。英臺在父母之命的壓力下,被迫許配馬俊,但她仍鐘情於山伯,山伯因己貧祝富,又為勢利的祝父所反對,終氣憤吐血而死。

英臺出嫁時,花轎經過山伯墓側,便前去拜祭,那墳墓裂開,她奮力跳進,墓便合攏,終以殉情而死。英臺她對封建婚姻作了有力反抗,這傳說暴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壹千五百多年。它最初大約產生於晉末,約在公元400年。

但在宋代以前,已無直接的具體史料保存下來。今天可見的較早資料,是唐初梁載言的《十道四蕃誌》所說:"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見於宋代張津的《乾道四明圖經》)據此可推知,民間傳說很豐富,經文人記錄後,無疑地是把它壓縮了。後來,傳說經過人民大眾進壹步的口頭加工發展,就形成了早期較完整的故事雛型。

晚唐張讀便把它收進了《宣室誌》,原文是?quot;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

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貿阝 城西。

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見清代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七"梁山伯訪友"條)。

這個記錄,只說梁祝同埋壹處,到底梁祝是如何結下深情,如何反抗封建禮教,又如何殉情,未有具體敘述,已難得知了。 到了北宋徽宗大觀間(公元1107年),明州知事李茂誠寫過《義忠王(梁山伯)廟記》(見清代聞性道康熙《鄞縣誌》的《壇廟》類),大意說:梁祝同窗三年後,祝思念親人先回家,兩年後,山伯也回到家裏。

當他去拜訪祝家時,知道祝是女子,便遣媒人說親,因去的遲了,祝已許配馬家。後來山伯任鄞(今鄞縣)令,病死後,祝出嫁時路過山伯墓側,前去祭祀,忽然墓裂,她便跳進去殉情而死。

當時丞相謝安奉表,封為"義婦冢"。梁山伯的陰魂,則幫助劉裕平"寇"--農民起義立功,故被封為忠義王,又得人們立了廟祠。

故事中,山伯變成了主角,壹心要忠於帝王,希望得到封侯立廟,這樣,比原來傳說是曲折得多了,但由於作者站在封建立場上,故民間反封建、反禮教的重大主題,已被歪曲。當敘到英臺已許配馬家時說:"神(山伯)喟然嘆曰: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加上他的鬼魂去協助劉裕平"寇",是想得到封侯立廟。

這樣,山伯成了堅決維護封建統治的利益者。英臺之死,又被贊為合乎"義"。

因之,她對封建婚姻、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全部喪失,這是主題受到了封建文人的嚴重篡改,民間的色彩已不見了。結尾說,英臺哭墓、地裂並埋時,"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雲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

"可見,祝是自動投崖自殺而死。 英臺死後化蝶的結尾決不遲於南宋。

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至1162年)薛季宣遊祝陵善權洞詩雲:"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清初吳騫《桃溪客語》也引南宋史能之鹹淳《毗陵誌》說:"昔有詩雲:'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庵名)空有潦樘場?相傳英臺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學,後化為蝴蝶。

"可見梁祝死後化蝶的結尾,至遲在南宋鹹淳(公元1265至1274)年間已盛行。它增強了傳說的積極浪漫主義色彩,使故事更為悲壯動人。

從大體上說,南宋時近乎今天的梁祝傳說的主要部分已經形成。宋代詞牌有《祝英臺近》,元代白樸有雜劇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623536《祝英臺死嫁梁山伯》,足證宋元作家已很熟悉這個傳說。

明代,因受無名氏傳奇《同窗記》的關目《十八相送》、《樓臺會》、《柳蔭結拜》、《書館談心》、《英臺思兄》、《四九求方》、《馬家逼婚》、《英臺殉情》等影響,在不少有關梁祝的民間戲曲和曲藝說唱中,又吸收其中某種成份,豐富了自己,從而增加了新內容。這些又已為各地民間傳說所吸取,使它們增添了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更為民間所喜歡。

梁祝傳說最初產生於江浙,由於深刻反映過去民間某種美好願望,便不逕而走,流傳到全國各地,為各民族愛好,至今不衰。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甘肅等省,均有關於他們的廟宇、墳墓、讀書處保存下來。

如號稱"雙洞江南第壹奇"的宜興善卷洞,洞壑幽奇,洞外有碧鮮庵相傳為梁祝讀書處,雖毀於火,但唐刻石碑"碧鮮庵"三字仍存。那裏還有"英臺閣"、"雙蝶亭"、"英臺琴劍之冢"。

至今廣西賀縣的過山瑤和鎮邊黑衣瑤,也都爭認梁祝就是他們的祖先。可見,梁祝傳說早已深入中國民間。

不但如此,它還流傳到。

5. 描寫嶽飛的詩句有哪些

吊嶽飛

胡銓(宋)

匹馬吳江誰著鞭,惟公攘臂獨爭先。

張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憫臨淄功未就,不知鐘室事何緣。

石頭城下聽輿論,萬姓顰眉亦可憐。

觀嶽侯石像

薛季宣(宋)

萬死何知獄吏尊,威名蓋代古難存。

二桃豈以功高賜,壹舸不容身退論。

幾見飲江思道濟,繆為圖像肖王敦。

沈碑千古蛟川恨,付與無窮客斷魂。

嶽武穆王墓

葉紹翁(宋)

萬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復堪憐。

如公少緩須臾死,此虜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塵空偃月,堂堂遺像在淩煙。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鴟夷理釣船!

謁嶽王墳

鄭超(宋)

我來拜謁嶽王墳,松柏蒼蒼上宿雲。

臣子報君終壹死,權奸賣國欲中分。

鷹揚當日誰能及,雁叫中原不可聞。

石馬石人山寂寂,英雄於此憶將軍。

金使劉祹評價嶽飛: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嶽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範增乎!

金章宗評價嶽飛: 翼贊之功孰與嶽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

宋孝宗評價嶽飛: 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知其冤。

《忠湣謚議》中評價嶽飛: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壹。

宋·湖北轉運司立廟牒評價嶽飛: 去世已三十年,遺風余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文天祥評價嶽飛: 嶽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幹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宋史對嶽飛的評價: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嶽飛

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壹代豈多見哉。

明太祖朱元璋評價嶽飛: 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鈞評價嶽飛: 宋嶽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

屠立成評價嶽飛: 檢閱五千年之歷史,能有堅韌不拔之氣者,唯宋之時嶽飛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