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銅山風景區有哪些交通方式

銅山風景區有哪些交通方式

銅山風景區交通指南:駐馬店客運站6:30-18:30,每20分鐘壹班車開往泌陽,票價12元。

泌陽縣內坐9路公交車,每15分鐘壹趟到景區售票處

銅山風景名勝區分銅山、銅山湖、雲霧峰三個部分,總面積74平方公裏,海拔681米,整個景區融匯聚集了山巒、湖水、島、潭瀑、洞穴、寺廟、革命遺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風景名勝資源的精粹,集雄、險、奇、秀於壹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和,以壹山、壹水、壹寺、壹聖地構成了完整的風景名勝體系。

銅山,原名大復山,漢代名將鄧通在此鑄錢而得名。它以險似華山,秀似黃山被冠以小武當之稱,南朝金頂(湖北武當),北謁銅峰的美談流傳至今。

自東漢以業,佛道兩家的釋子道徒,在銅山修身養性,弘揚拂法,形成了豐富的宗教歷史文化內涵。壹天橋、二古廟、三宮觀、四道天門、五大石崖、六大洞穴、七大寺院、八大景觀、九大奇石、十座名峰等景點,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山上,雲霧繚繞,危崖聳立;山下,洞谷幽深,林草茂密;周圍群山之上怪石嶙峋,酷似猴、熊、蛇、鷹等八十種動物,鬼斧神工奇妙無究。山泉、飛瀑、紅葉、怪石、河湖、寺廟、相互交映,可謂人間的仙境,歷史上留傳的農歷六月十五日的傳統廟會來自皖西、鄂北、豫南等各地朝山香客日達數十萬人之多,物資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銅山腳下便是南宮寺,踏入山門,穿過竹林小道便來到千年佛教、道教聖地滴水崖,寺院南側有壹滴水石洞,常年滴水不斷,泉水甘甜清例,沁人心脾。西側有壹神仙洞,傳說是祖師爺修仙之地。寺院佛道合壹,常年香客不斷,從滴水崖拾階而上經好漢坡、回心崖、焦閣老碑、百丈崖、壹線天、銅山雲梯、得道石、天橋過四道天門可到達頂峰,立在銅峰之頂鳥瞰群山,滿目蔥籠,花枝爛漫,山巒起伏似巨龍飛舞,河流交錯如飄帶縈回,景區100多個著名景點盡收眼底,千裏雲海,河湖壹線,水天壹色,氣象萬千,使人心曠神怡,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登山完畢,便可泛舟銅山湖,碧波蕩漾,島綠景秀,岸上松濤陣陣,鳥語花香,賓館服務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水怪的傳說,更為銅山湖增添了壹分美麗和神秘。銅山風景名勝區,以秀麗的山水為主體,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能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是求知、求新、求奇、求險、求佛、探勝的旅遊勝地,是中原大地壹顆璀燦的明珠。

銅山以獨特的湖光山色,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歷代遊客。相傳,王莽趕劉秀曾在銅山激戰;南北朝時期,以《水經註》聞名於世的酈道元曾數次登臨銅山詳考_水之源;唐代的尉遲敬德登山遊覽,立碑紀念;唐未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登山後詠詩激勵鬥誌;明朝正德年間,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焦芳曾相從賢士大夫數輩而來登山遊歷,並親自撰寫《重修銅山清涼禪寺碑記》清代順治皇帝削發為僧到銅山清涼寺隱居。清代歷任知縣登峰觀景,並留下很多贊美銅峰的詩篇。

整個景區由十大名峰、五大石崖、八大景觀構成,其中銅峰積翠、熊石朝天、石婆峰、天橋石、滴水崖、四天門、壹線天、雲梯等綺麗雄奇的景觀令人叫絕。周圍群山之上,形若猴、獅、虎、羊、龜、鷹、蛙等多種動物的怪石,其鬼節神工,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該景區已於1994年5月1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區,它是以山水為依托,以豐富的宗教人文和革命文化為內涵的風景勝地。

主要景區:

滴水崖

春日,當妳從銅山腳下登山門,經過放出馥郁清香的槐林,迤邐上行壹公裏,再步白玉般的小橋,穿幽篁,便抵達壹靜謐去處。這裏西面的山坡仰視之,如通天的高墻。其上壹簇簇的杜鵑花如被紅霞渲染-----紅得似火,紅得耀眼。連翹花也成片怒放著,黃艷艷的。它們只把這山坡變成花的墻了山的下部有赭黃的雲朵般的危巖隆突,似若懸空。巖隙間藤垂蘿蔓,濕漉漉有水欲滴;較大的巖面有古人刻鑿的滴水崖三個遒勁大字。這就是人們久慕之地了。

崖下有壹礫巖洞窟,深3米,寬6.7米、高2.5米,洞內冬暖夏涼。洞頂凹凸濕潤,時刻嗒嗒滴水;地面天然石板鋪就;洞角下有壹小潭水瀅汪汪,飲之,清洌綿甜,據言,此水能醫疾。洞門兩邊有天雨不潤無根草,佛門難渡不善人的楹聯。傳說,洞內原有赤銅觀音菩薩壹尊,可惜早已被盜。也有人說,此洞曾乃高士羽化升天之地。

洞前有寺廟壹座。系南、北各三間單檐介字型殿房。南供如來佛像,檐柱上有楹聯兩幅,銅峰山下禪林靜,滴水崖前鐘磬悠;古跡林立淘盡華夏三千年歷史,名山縱橫覽遍中州八百裏風光。北殿供真武金身,檐柱上楹聯為在皇宮生成玉體,入武當煉就金身。

院中有梧桐樹壹株,盤枝錯節,冠如傘蓋。另有鐵鑄香爐壹尊,終日香煙裊裊,和以鐘磬聲聲,置身此境,頓覺佛門禪地,榮辱煩憂皆忘。

從院中東望,青山疊翠,怪石嵯峨;飛鳥之鳴囀常撲入妳的耳鼓。向南看,蒼郁壹片,直向橫臥的山梁鋪去登山曲徑即潛隱其中,寺前壹彎彎山溪,流水潺潺若琴弦

妳若晚宿此寺,時逢烏藍的天,壹輪明月升空,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的詩情便攸然而生!妳的精神將得到升華此情此景,豈不悠然陶然?

據清道光八年《泌陽縣誌》記載:銅峰頂有上元寺山下有滴水崖,崖前有下元寺。上元寺獨存,中元、下元其廢已久。下元寺廢在何時?無考。近代滴水崖前之寺廟,據當地人講乃建於晚清,南殿為閣樓,可惜毀於匪禍。又修之,變為壹層單檐殿堂。至文化大革命南北殿又遭破壞,原有碑刻亦蕩然壹空。以後,群眾又復建,但其建築材料已遠非昔比。今寺廟主持已萌發恢復舊制古剎之念,正運籌募款中。景區管理局為提高滴水崖名勝品位,也有贊助復建意向。

盤桓流連,但終得離去。

然而,當妳邁出古寺,回首旅途-----路隨山旋,水伴路轉,大自然造化的滴水涯深藏山坳,妳是否領略到了山川的幽奧與韻致

銅山極頂

由滴水崖蜿蜒拾級而上,越千余級,至三道天門。

這裏的聳天石壁如被巨斧劈開壹般,兩壁間形成壹甬道,寬不盈壹米;擡頭仰視,只露壹線藍天,此處故名壹線天。壹廂崖壁上似有石刻,但經千年風雨剝蝕,黝黑壹片,實難辨析。三道天門上有石門樓。它背依天穹,使妳頗覺已近九霄;下為百十級約80度的靠近石階,人們攀登恍若前人腳踩後者頭,雖輔以鐵鏈可拉,但仍讓妳提心吊膽。

三道天門上有壹塊大約五十平方米的平臺,這裏正好小憩。清風拂身,熱汗頓消。然少清頃,又覺寒意,需趕快披衣,人們轉身回眸,巍峨龐大的峰頂似乎遮住了半邊天;雄廳而陡峭的山壁給人壓抑與畏懼;它鋼鐵般的體面又儼然古代民族英雄的巨盔,使妳對其產生無限之崇敬

最後的沖刺攀登,人們只能面對石壁上鑿出的石窩窩,顫顫兢兢,壹步壹趨地爬行了。

下面是百丈深澗,使妳目不敢斜視,稍有造次,便覺暈眩。四道天門建在山頂東北角,原有石墻、石門及門衛刻石,民國初年時統毀於匪患。其險和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只可想像了

過四天門而達極頂。舉目天際,蒼茫依稀,大地的渾圓似能察覺。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的杜甫詩句亦湧上心頭。東南看,山嶺連綿起伏,如海似濤;西北望,銅山湖猶如碧玉鑲嵌在丘壑間,泌水河像壹銀線穿連其間;再環視眼下,陽光拂照、色彩斑斕、雲影變幻、蒼鷹低回噫唏!美哉,壯哉,使人心曠神馳

據清代《泌陽縣誌》曰:山中(銅山)分水處東流為淮,西流為泌,同源異派。君不見,凡銅山山地東坡的水都千回百轉匯入淮河了;西坡的水,註泌水,進唐白河,旋流漢江,則隸屬漢水流域了。銅峰,海拔632.6米,獨柱擎天!可真謂名副其實之淮漢界碑了。

當妳在山顛徜徉,驀地,壹陣冷風吹起,腳下雲霧飄逸,山下頃刻迷蒙壹片。這氤氳的山風喲,竟讓妳騰雲駕霧了

雲霧消散後,望天穹,仍是碧藍深邃,明凈如鏡,有時還可望見壹顆微弱的星辰呢。

峰頂面積約900平方米。有寺廟壹座,分東、北、南三殿。其中東殿已毀。峰頂西側有錯落的小屋般大小的巨巖幾塊,構成天橋兩座,分別與南北兩殿相通。南殿供有真武祖師,北殿供有如來與菩薩兩尊。院中各設香爐,香煙繚繞彌漫。峰頂西南角壹山巖,下有壹人工開鑿水池,名曰天池,水清見底,可供飲用。南殿外的崖壁上,有邑人馬道士於明嘉靖年間花了十年功夫鑿出的神仙洞石窟。洞內有石床、石枕放燈臺和念經處等。洞外花樹繁茂,雲霧蕩漾,真乃仙境!

銅鋒頂建寺源遠流長。據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057年)銅峰清涼寺主持僧祖俊石的《銅峰頂摩崖石刻》記載:漢唐建立圓通,至正重修圓通。說明漢朝已開始建寺,元朝至正年間又重修之。清道光八年《泌陽縣誌》載:銅峰頂有上元寺明元以後又改作上元寺。從大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重修銅山頂清涼禪寺碑記》中可知,在此以前,又將上元寺改為清涼禪寺。重修中官舍宰職焦芳罄已資白金若幹,鑄瀉祖師銅像壹尊。又據當時記載,山之巔寶剎尊嚴,金碧流輝,照耀雲霄間。其建築之富麗可略知壹斑。可惜的是此古剎於民國年間竟在匪禍中遭受了極大破壞,銅鑄祖師亦被盜去。

現在千年古寺廟雖仍露殘垣斷壁,但有舊日鐵瓦為證,記錄著過去的顯赫;晨鐘暮鼓聲音悠,流傳著宗教風雅;雄、奇、險的自然風光依然,因之,還經常吸引遠近善男信女和旅客來此頂禮、觀光。

啊!銅山磅礴,銅山巍巍!億萬年了吧?您不僅展現了雄奇的風光和大自然的威力,而且經歷了人類歷史的風風雨雨,盡閱了人間滄桑

石婆峰

在銅峰南部,橫臥的五道嶺山梁東端,有壹個高約18米的巖。從側面觀之,那深陷的眼窩、突起的顴骨、幹癟的下鄂、腦後隆起的發髻,酷似壹個佝僂的老太婆-----群眾稱她為石婆婆。

巖呈烏黑色,表面斑駁嶙峋,縱橫的石縫中長出倔強的野草。巖底由低矮的灌木叢護圍著。往下的陡崖上,有壹汩汩山泉,水質清澈甘冽,可供樵夫、牧民解渴消暑。

據這裏的民間神話傳說,很早的時候,這壹帶山民很窮,經常吃不起鹽。住在銅山有祖師爺憐憫四方百姓,便決心在這裏造個鹽池------用之不盡,吃之不完。但必須在夜闌人靜、狗不咬、雞不叫時使用法術才能造成。於是祖師爺便讓土地傳諭:今晚不許有任何聲響

五道嶺上的石婆婆,管這壹帶山林的神仙。她聽土地傳話非常惱火:祖師太瞧不起人,我雖是芝麻尖樣的小官,但也得和我商量啊!因此,嫉妒在心。

夜半,祖師施法,石婆婆在暗中觀察。待祖師動法開挖不久,她突然在山谷中學起雞叫。霎時,山下各村的雞全叫了起來;狗也狂吠不止。祖師法術頓失靈驗,當晚只是徒勞壹陣。祖師惱羞成怒,最後找出了罪魁禍首石婆婆,便讓王靈官立即懲罰。王靈官掂起鋼鞭,壹鞭甩在石婆婆臉上,當即臉上的皮肉被削下許多。

從此,她遭到千我唾,萬人罵。敬奉她的香火也隨之消失。以後,不知她怎麽後悔了,便經常黯然淚下。同時,也羞於自己不光彩的傷疤見不得人,便常借用烏雲罩住自己醜陋的臉。

石婆婆的面容若從前看,五官已分不清,壹片模糊;在她身下的山坡上有亂石壹堆,傳說就是從她臉上抽掉的皮肉。她懺悔的眼淚久了,便在下面滴滲成了壹個隱隱幽幽的山泉。

天橋石

長約百十米的嶺崖上,亂石淩空。有的像橋墩、有的若橫梁。最高巔海拔649米,比銅峰還高17米。其上寒風淒淒,冷氣襲人;榛莽亦顯寥落。這就是傳說中的天橋石。

石婆峰在其東北,雲霧山橫斜其東。

天橋石崖下野草雜樹茂密,花兒芳菲。只聽放牧人的吆喝,難見放牧人的蹤影。可真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味兒。山泉也未露面,只能聽到它的淙淙的低唱。

這裏有壹則神話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為了體察民情,便化裝成壹個乞丐在銅山壹帶巡視。所到之處,但見禾苗枯焦,村落雕敝,人民衣不蔽體,壹天,天氣炎熱,玉帝口喝。看見壹位打柴老人,便上前拱手道:老先生,這可有水喝?老人道:此地正是大旱,水源斷流,吃水困難,唉!我看妳嘴唇幹裂,渴得歷害,就把我帶來的壹個小西瓜送給妳吃吧。玉帝謙讓不受,老人又說:咱都是受苦人,妳又四處流浪,還是吃了吧。說著從地下布袋裏掏出小西瓜,壹磕兩半,全讓玉帝吃了。玉帝吃後,作揖感激,轉過山灣,飄然而去。

玉帝在空中按住雲頭,又回頭觀望,只見打柴老人正啃吃他剩下的西瓜皮哩。玉帝感動之至,便決計在這裏修座天橋,好讓多苦多難的老百姓也到天宮去盡享榮華寶貴。

玉帝讓天師壹夜之間造起天橋。李天師和其它諸路神仙動起法力運料的運料,修橋的修橋。誰知這壹好事,驚醒了正在酣睡的石頭精,他認為打破了他的美夢。於是在深夜橫梁快架上時,突然他在山下學起雞叫來。他壹叫,遠近的雞全打鳴起來,眾神仙的法力隨之而破。緊接,震天撼地的壹陣響,正造著的天橋全坍塌下來。

李天師惱怒之極,掐指壹算,知道是住在南邊不遠的石棚洞內,有壹個千年道行的石精幹的,於是便找石精算帳。石精膽怯,拔腿就跑。天師在後追趕,追到南面義和砦北門,趕上石精。天師壹神鞭打將下去,石精現出原型原來是壹塊大頑石。李天師又飛起壹腳,把頑石踢的粉碎

群眾說,現在的天橋石就是當時倒塌的橋墩和長梁。

天橋石雄渾、嶙崢、古怪和野氣,給人以粗獷美;而且曾啟迪過人類的暢想,承載過山民們綠色的夢,不還是壹首質樸的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