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日本旅遊,帶回來的紀念品裏會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經成為日本的壹張名片,就像在四川不吃火鍋壹樣,妳應該嘗試壹下日本抹茶的味道。這是標準的。
但是關於抹茶經常有兩種誤解,今天我就在這裏說壹下。
第壹個是關於抹茶的概念。
很多人以為日本茶就是抹茶,抹茶就是綠茶粉。
這是不對的。
從飲用方法來說,日本茶可分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式是粉,是將采摘下來的茶葉蒸幹,在茶臼中磨成粉,而不是直接用綠茶葉粉碎。飲用時,在茶碗中加入開水,用茶籃攪拌,在茶葉表面形成細密均勻的泡沫。
炒茶的成品形態是茶,不是粉。
另壹個誤解是關於抹茶的歷史。
有人說抹茶最早出現在中國,抹茶等於點茶。真的是這樣嗎?
先說日本什麽時候有喝茶的歷史。日本奈良時期(710-794),相當於中國的統治時期。當時日本派出大量使者、留學生和佛教高僧來華留學,其中壹部分人將茶籽帶回日本,日本飲茶的歷史由此開始。
鐮倉時代(1185-1336),正在宋朝讀書的容熙大師到天臺山學禪、品茶。1191年回國時,他還把茶葉品種、茶具、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除了廣泛種植茶樹的意外,他還寫了日本第壹部茶書《吃茶養生》。
之後,飲茶的風格由村田諸光和武野少男發展,並由森野理夫豐富,形成了壹套嚴格的禮儀和精神規範。現在,在森諾裏基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如“李倩倩”和“表千千”。仙野裏雄提出的“和、靜、凈、寂”的精神內涵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的生活美學。日本的茶道深深地打上了“茶道”的烙印。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抹茶起源於中國宋代的點茶,但抹茶和點茶並不能劃等號。
“宋史。《食貨誌》記載:“茶分片茶和散茶兩種”。宋代的“片茶”也要磨成粉喝。之後的點茶環節,類似於今天日本抹茶的沖泡方式。但在宋代,這種茶只能磨成粉才能喝,與日本的抹茶是粉賣的不同。就像我們現在喝的普洱茶餅,需要分解成塊才能喝,但我們還是喝餅茶,不喝散茶。“抹茶”是日本的名字,點茶是抹茶的親戚,看起來有點像,但“個性”肯定不壹樣。
我國歷史上沒有“抹茶”這個詞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