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道山亭為1955年重建,1980年重修,2008年修葺壹新。亭子為木構八角形,周邊長12米,亭高6米,青石浮雕石礎,水泥地面。雙檐翹角,頂飾南瓜型。仰面四層疊井,壹層三橫欄人字疊井、二層長壽字形疊井、三層拱門形疊井、四層七重來復形疊井。井頂如覆碗,中懸壹朵玫瑰花。 木構均加紋飾彩繪,圖案精美。亭子建在十多塊奇巖怪石組合的高埠上,七向設美人靠,供遊人歇腳納涼;東向為門,登12級臺階上亭。新掛亭額“道山亭”由書法家吳乃光題寫。楹聯兩副,門聯:“篷溯景物閑中靜,城廓樓臺到處深”;亭內柱聯:“江光回抱千巒迥,樹色遙連萬井陰”,分別摘錄先賢郭柏薌、許鼎詩句,由長樂人鄭述信書寫。
道山亭周邊古木參天,濃陰郁郁;怪石嶙峋,有宋、元、明代摩崖題刻十余段。亭南側的壹株古榕,頑強地生長在石徑旁的崖壁上,稱“瀑布榕”,樹齡百年以上,被列為福州市二級保護古樹。古榕主幹胸圍6米多,離地面不到1米半即壹分為三。樹高不過15米,但支幹發達,超過18支,大多彎向南側,沿著陡峭的石壁高擡低走,向下斜伸十幾二十米,部分支幹覆蓋道山亭,整個樹冠呈倒人字形,猶如壹把撐天大傘,大樹底下好乘涼。古榕氣根不僅多,而且條條氣根與古榕主幹、支幹相互連體;樹根為尋求水分、養料,網裹著巖壁攀延十數米,好似瀑布在平滑的巖石面傾瀉而下,蔚為壯觀,“瀑布榕”因此而名。道山亭西側有塊自然天成的花崗巖石,高2米多,形狀似大印章,西向篆刻“天章臺”三個大字,為程師孟所書。天章臺為烏石山三十六奇景之壹。道山亭東側的兩塊東西並列的蛤蟆石,有兩人多高,仿佛兩只蹲姿蛤蟆,活靈活現。其中壹只瞪大眼睛仰望天空,另壹只上半段為雷所劈,傳說它原來成天想吃天鵝肉,被雷劈去半個頭,剩下壹只也就不敢亂動了。程師孟篆書“道山亭”三個大字,鐫在東頭那只蛤蟆的胸腹處,摩崖題刻朝北向,高2.2米,寬0.85米,字徑0.7米。道山亭北側巖壁鐫曾鞏《道山亭記》全文,摩崖題刻北向,高2米,寬5米,楷書;2008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鐫,由書法家張潛華書寫。
登臨道山亭,居高鳥瞰福州全城景物,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千年滄桑,《道山亭記》描述的福州城之內外河港縱橫,“溝通潮夕,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以及“佛老之宮以數十百”的景觀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風格各異的高樓林立,縱橫交錯的馬路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和通宵達旦的街市繁華景象。而“三山鼎趾立”依舊,“屋室鉅麗相矜”的三坊七巷古建築仍然保存相當完好,煥發出生機;道山亭經過修葺美輪美奐,登覽“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囑”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