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軾《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釋義: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作者簡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裏選第二首。嶺南兩廣壹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遷客逐臣到這裏,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賞析: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於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於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