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論朱熹的思想與詩歌

論朱熹的思想與詩歌

?論朱熹的思想與詩歌

 論文關鍵詞:朱熹;道學性格;憂患意識;人生經歷;教育活動

 論文摘要:朱熹不僅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還創作了壹千二百多首詩,是他深邃的理學思想與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展現。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出入三家、篤於儒學的道學性格;系於國事、關心農民的憂患意識;登山臨水、酬唱交遊的人生經歷;傳承儒學、傾心書院的教育活動。通過對這些詩歌的深入解讀,以足夠的事實證明,朱熹的詩歌蘊含了多層次的價值,是研究朱熹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料。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理學著作,還創作了壹千二百多首詩。壹般來說,理學家比較註重理性思維,大多視詩歌為雕蟲小技。錢鐘書先生《宋詩選註》中有這樣的話:?哲學家對詩歌的排斥和歧視在歷史上原是常事,西洋美學史壹開頭就接觸到柏拉圖所謂?詩歌和哲學之間的舊仇宿怨?。朱熹前的理學家如周敦頤的?文以載道?、程頤的?作文害道?,不同程度上表現了對詩歌的輕視。宋代後期開始,朱熹的理學思想逐步成為主流思想,受到高度重視,他的理學家身份也逐漸確立。同時,他的詩歌也慢慢被人所忽視。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陸續有學者關註到他的詩歌。本文是在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更進壹步探討朱熹詩中所展示的壹代大儒豐富真切的生活與內心世界,並結合他的理學思想,揭示其詩歌的獨特意味。統觀朱熹的詩歌,大體可分為四類:出入三家、篤於儒學的道學性格;系於國事、關心農民的憂患意識;登山臨水、酬唱交遊的人生經歷;傳承儒學、生動活潑的教育思想。

 壹、出入三家、篤於儒學的道學性格

 朱熹系統的儒學思想並不是壹時形成的,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這也體現在他的詩中。王柏《跋北山書朱子詩送韋軒》已經註意到了朱熹詩的這種階段性,以三十歲為界,他把朱熹的詩分為二個大階段,即少年之作與成熟之作。和他同時代多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壹樣,朱熹早年壹度流於佛道。?紹興二十壹年春銓試授同安縣主簿,至二十三年赴任同安。留意佛老之學,是這個時期朱熹思想的特征之壹。?他在這壹階段創作了壹些有關佛道的詩,如《久雨齋中誦經》:?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釋塵累牽,超然與道俱。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余。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讀道書作六首其壹》:?巖居秉貞操,所慕在玄虛。清夜眠齋宇,終朝觀道書。?據《朱子語類》卷壹百四載:?某年十五六時,亦嘗留心於此(禪學壹自註)?。紹興十四年(1144),朱熹在劉子罩處初見道謙禪師,向他學禪。這兩首詩分別作於紹興二十二(1152)、二十三年(1153),此時朱熹已接受近十年的佛學熏陶了,從詩中也可見朱熹對佛老之學的熟稔。晚年他作《論語集序》說?昔者吾幾陷焉?,應該指的是早年溺於佛道。不過佛道並沒有讓朱熹真正解脫。他這壹階段的大部分詩作中流露的情緒都比較低落,他經常提到?端居?、?齋居?、?獨居?等詞語,如?端居獨無寐,林扉空掩關?,?幽林欲雨氣含淒,春晚端居園徑迷?。

 紹興二十七年(1157)朱熹開始師事李侗,逐漸脫離佛道走上儒學的道路。不久寫出了《仁術》、《克己》等表達鉆研儒學的感受,如《困學二首》其壹:?舊喜安心苦覓心,捐書絕學費追尋。困衡此日安無地,始覺從前枉寸陰。?此詩作於紹興二十八年(1158),朱熹曾把?網學?作為他的齋名。據王懋茲《朱子年譜考異》:前兩句?乃用達摩、慧可故事稱已十余年出入佛禪?,後兩句?乃謂已舍棄佛禪而返歸儒學正途?。這壹時期朱熹還有寫得最好的說理詩,化理學思想人詩中,詩致與理趣完美地融合在壹起,理趣橫生,如《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兩首詩是朱熹和許升討論?敬?字活與不活時,吟詠自己對?敬?的豁然領悟。源頭活水就是指?敬?,?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著主壹之敬,遇事不濟之以義辯其是非,則不活?。?會讀書的正如壹個船擱在淺水上,轉動未得,無那活水原將去,更將外面的事物搭載放上面,越見動不得。?王柏評日:?前首言日新之功,後首言力到之效?。詩中並沒有直接說這些道理,而是運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通過對日常現象的簡易描畫傳達出這種深層次的領悟,真正做到融情、景、理於壹爐,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種詩?寓說理而不腐?,?惟有理趣而無理障?。這兩首詩是為後人極其稱道的,至今仍廣為傳誦。

 幹道八年(1172),朱熹作《齋居感興二十首》,從?昆侖大無外?、?人心妙不測?、?大易圖象隱?到?聖人司教化?等,其儒學思想比以往更系統,是對於寒泉時期思想的系統總結,從詩中可見其理學思想又上升了壹個高度。

 二、系於國事、關心農民的憂患意識

 有宋壹代,內憂外患接連不斷,關註國事的熱情在宋代詩人身上有深刻的體現,而在理學家詩中卻不多見。據查,朱熹前的理學家如周敦頤、二程、張載等人的詩,基本上沒有反映國事的作品。僅邵雍有幾首這方面的詩,如《思患吟》:?仆奴淩主人,夷狄犯中國。自古知不平,無由能絕得。?不過,有意識地集中反映最新時事的,只有朱熹。

 紹興三十壹年(1161)九月,金主完顏亮以?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壹峰?之勢領兵南下,妄圖壹舉殲滅南宋。開戰之初,直逼兩淮,朱熹很擔心,作《感事》:?聞說淮南路,胡塵滿眼黃。棄軀慚國土,嘗膽念君王。卻敵非幹櫓,信威藉紀綱。丹心危欲折,佇立但仿徨。?十月,劉鏑皂角林之捷後,朱熹即寫詩慶賀,即《次子有聞捷韻四首》:

 神州荊棘欲成林,霜露淒涼感聖心。故老幾人今好在,壺漿爭聽鼓鼙音。

 殺氣先歸江上林,貔貅百萬想同心。明朝滅盡天驕子,南北東西盡好音。

 孤臣殘疾臥空林,不奈憂時壹寸心。誰譴捷書來蓽戶,真同百蟄聽雷音。

 胡命須臾兔走林,驕豪無復向來心。莫煩王旅追窮寇,鶴唳風聲盡好音。

 詩中,作者禁不住內心的喜悅,幾乎每首詩的後壹句都直接提到了戰爭的勝利,即?好音?。到了十壹月,虞允文統領士兵,獲采石磯大捷,金主完顏亮被部下殺死,朱熹作《聞二十八日之報喜而成詩七首》,如其三:?雪擁貂裘壹馬馳,孤軍左袒事難期。奏函夜入明月殿,底事廬兒探得知。?

 十二月,金兵北退,朱熹在《與黃樞密書》中主張:及時安撫淮北遺民,起用張浚這樣的良將,最終擊退金兵,收復失地。他擔心朝廷有什麽變故,於是寫了《感事書懷十六韻》寄劉珙:?胡虜何年盛,神州遂陸沈。翠華棲浙右,紫塞僅淮陰。誌士憂虞切,朝家預備深。壹朝頒細劄,三捷便聞音。授鉞無遺算,沈機識聖心。東西兵合勢,南北怨重尋。小卻奇還勝,窮兇禍所臨。旃裘方舞雪,雪刃已披襟。殘類隨煨燼,遺黎脫斧砧。戴商仍夙昔,思漢劇謳吟。***惜山河固,同嗟歲月侵。泉蓍久憔悴,陵柏幸蕭摻。正爾資群策,何妨試盍簪。折沖須舊袞,出牧仗南金。眾誌非難徇,天休詎可諶。故人司獻納,早晚奉良箴。?劉珙是朱熹老師劉子翠的侄子,朱熹早年與劉珙友善。此詩表現了朱熹對當時朝廷傾向的深刻洞察與對國家命運的關註。這樣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可與陸遊的《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等詩相媲美。除了關註當前重大時事外,朱熹?壹刻未敢忘憂國?,在南宋主戰派與主和派的鬥爭中,他始終堅守在主戰派的立場上。紹興三十二年(1162),朱熹上孝宗《應詔上封事》:?今日之計不過修政事攘夷狄?,?今敵與我不***戴天之仇,則不可和也?,?所謂和者,有百害而無壹利?,?本朝禦戎,始終為?和?字壞?。每當國家命運落到主和派手裏或者是抗戰不利時,朱熹便憂心如焚。朱熹對當時主戰派將領張浚尤其敬重,寫過《拜張魏公墓下》:?念昔中興初,孽豎倒冠裳。公時首建義,自此扶三綱。精忠貫宸極,孤憤摩穹蒼。?士心既豫附,國威亦張皇。?朱熹與愛國詩人陸遊、辛棄疾交往深厚,互以道義相許,都主張抗金。朱熹逝世時,正值理學被禁,許多弟子、朋友都不敢去送行,陸遊、辛棄疾等卻冒死相送。

 除了關註國事外,朱熹還很關心農民。他在《庚子應詔封事》中說:?臣嘗謂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還說過?寧過於予民,不可過於取民?。朱熹十分同情農民的艱難處境,如《杉木長澗四首》其四:?阡陌縱橫不可尋,死傷狼籍正悲吟。若知赤子元無罪。合有人間父母心。?這首詩作於幹道三年(1167)七月,崇安山洪暴發,詩中描繪了無辜農民死傷無數的慘狀,呼籲上層統治者要撫恤農民。當時朱熹得到州府傳檄參與賑災事宜,在《答林擇之書》中說:?熹以崇安水災被諸司檄來與縣官議賑恤事,因為之遍走山谷間十日而後返,大率今時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直是難與圖事?。此外,朱熹在紹興二十三年(1152)任同安主簿、幹道四年(1168)崇安縣饑荒、淳熙六年(1179)南康旱災及淳熙九年(1182)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滅蝗蟲等等,做出了許多成績,而且他曾多次乞請減輕農民的賦稅。朱熹壹生做官時間不長,大多數時間過著著述講學的生活,常親事稼穡。他的有些詩句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如?鑿井北山址,耕田南澗湄。?

 三、登山臨水、酬唱交遊的人生經歷

 理學家寫自然山水詩,並非自朱熹始。邵雍《伊川擊壤集》有很多的流連山水的詩。但真正把自然山水作為壹種審美對象,並結合與朋友的遊歷酬唱,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自然山水詩的,非朱熹莫屬。

 朱熹天性喜好山水景物,他曾說:?每觀壹水壹石,壹草壹木,稍清陰外,競日目不瞬。?堂後林陰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懷我意,千裏夢相尋?。《福建通誌?列傳》卷十二《朱熹傳》:?自號 *** ,簞瓢屢空,然天機活潑,常寄情於山水文字,南康誌廬山,潭州誌衡嶽,建州誌武夷、雲谷,福州誌石鼓、烏石,莫不流連題詠。相傳每經行處,聞有佳山壑,雖迂途數裏,必往遊?。朱熹為官時間不多,《宋史?本傳》載:?熹登第五年,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這為朱熹遊山觀水提供了客觀條件。正如劉勰所說:?人稟七情,因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自然與詩情融合在壹起,?不堪景物撩人甚,倒盡詩囊未許慳。?石灘聯騎雪垂垂,已把南山入小詩。?

 朱熹常與同仁壹起出遊,如淳熙元年(1174),?與劉光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以識其趣?,寫下了《百丈山六詠》,如?層崖俯深幽,微逕忽中斷。努力壹躋攀,前行有奇觀。?顛崖出飛泉,百尺散風雨。空質麗晴暉,龍鸞***欣舞。?

 淳熙八年(1181),朱熹與尤袤同遊廬山,作《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十四篇》。而且朱熹生平中幾次大型的學術交流都產生了優秀的山水詩。幹道三年(1167),朱熹應邀前往湖南講學,與張拭張孝祥遊歷長沙,以及後來同遊南嶽編成《南嶽酬唱集》,留下了許多山水詩篇,如:

 ?寂寞番君後,光華帝子來。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臺。日月東西見,湖山表裏開。從知爽鴆樂,莫作雍門哀。?(《登定王臺》)

 ?穿林踏雪覓鐘聲,景物逢迎步步新。隨處留情隨處樂,未妨聊作苦吟人。?(《道中景物甚勝吟賞不暇敬夫有詩因次其韻》)

 除此之外,朱熹還有不少詠物詩,最突出的是?梅?與?雨?。據初步統計,詠梅詩約有32首。朱熹很少直接描寫梅花的姿態,大部分是借梅花抒己意。如借梅花抒發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如《梅花兩絕句》其壹:?溪上寒梅應已開,故人不寄壹枝來。天涯豈是無芳物,為爾無心向酒杯。?或是抒發心中的不滿,如《墨梅》:?夢裏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凜冰霜。如今白黑渾休問,且作人間時世裝。?據郭齊先生考證:此詩作於慶元四年(1198),正值詔禁偽學,?如今白黑渾休問?,表達了朱熹對是非不分的黨禁的憤懣。另壹種則是展示梅花高貴的品質,如《梅花兩絕句》其壹:?幽壑潺諼小水通,茅茨煙雨竹籬空。梅花亂發籬邊樹,似倚寒枝恨朔風。?此詩贊揚了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梅花。這種頗具個性的梅花形象也是朱熹本人性格的寫照。朱熹的仕途並不順利,朱熹的理學思想也有過曲折經歷,但他始終堅持理想,有著?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的精神,與梅花的個性有***同之處。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類?中選錄朱熹詠梅詩達八首,可見朱熹的詠梅詩很受詩壇重視。

 朱熹集中寫雨的約有20首,大部分是借雨抒發個人的幽獨情懷,如《夜雨二首》其壹:?擁衾獨宿聽寒雨,聲在荒庭竹樹問。萬裏故園今夜永,遙知風雪滿前山。?壹個人在寒夜聽雨聲,推想出故鄉的今日已是大雪滿山了,不由得產生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朱熹還有少量直接描繪出下雨時的情形的詩,如《山館諸兄***賦驟雨鷺鷥二絕》其壹:?平疇焦渴不堪論,簫鼓悲秋徹帝閽。霹靂壹聲雲自墨,山前山後雨翻盆。?由此詩可知這是久旱不雨後下的壹場大雨,來勢兇猛,描述得很形象生動。除此之外,朱熹還借雨抒發對下層農民的關註,如《苦雨用俳諧體》:?仰訴天公雨太多,才方欲住又滂沱。九關虎豹還知否,爛盡田中自死禾。?《和喜雨二絕》其二:?黃昏壹雨到天明,夢裏豐年有頌聲。起望平疇煙草綠,只今投筆事農耕。?第壹首詩抱怨大雨過於頻繁,使農作物腐爛了;第二首是對滋潤農作物的及時雨的喜悅之情。

 四、傳承儒學、傾心書院的教育活動

 朱熹的詩集裏還有壹些題詠書院、精舍的詩,這在他之前的理學家中是少有的。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文化政策,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增加了平民子弟受教育的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也免不了把人們引向醉心場屋、圖名逐利的歧途。而書院與官學不同,不必通過科舉考試,而提倡?為己之學?,在北宋取得了壹定程度的發展,如有了著名的四大書院。在這方面,朱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統計,與朱熹生平有關的書院***有67所,其中他參與創建了4所,修復了3所。朱熹詩集中提到的書院有10所。其中朱熹修建的白鹿洞書院最為有名。淳熙六年(1179),朱熹在知南康軍任上,尋訪白鹿洞遺址,寫過《尋白鹿洞故址愛其幽邃議復興建感嘆有作》:?清泠寒澗水,窈窕青山阿。昔賢有幽尚,眷言此婆娑。事往今幾時,高軒絕來過。學館空廢址,鳴弦息遺歌。我來勸相余,仗策搴綠蘿。?永懷當年盛,莘莘衿佩多。博約感明恩,涵濡熙泰和。?修復後,朱熹寫過《次蔔掌書落成白鹿佳句》:?重營舊館喜初成,要***群賢聽鹿嗚。三爵何妨奠蘋藻,壹編詎敢議明誠。深源定自閑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這幾乎是朱熹經營書院的宗旨:與同道同學,潛心學問,不追求眼前的利益。?青雲白石聊同趣,霽月光風更別傳?,並要學生?珍重個中無限意?,?莫苦羨騰騫?,?有誌須精學?,?莫談空諦莫求仙?。朱熹不僅修復了白鹿洞書院,還親自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並於淳熙八年(1182),邀請陸九淵前來講學。

 能與白鹿洞書院相提並論的是著名的武夷精舍、雲谷晦庵草堂。蔡元定就曾在這兩個書院從師於朱熹。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浙東提舉任上彈劾唐仲友受挫之後,奉祠主管崇道觀而歸居武夷,當時?上無人主之知,次無元老大臣之助,下無天下之譽,又值王魯公輩當軸秉鈞,止有山林壹路可入,別無他法?。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入住武夷,創建了武夷精舍。朱熹寫到武夷精舍的詩很多,如《行視武夷精舍作》:?神山九折溪,沿溯此中半。水深波浪闊,浮綠春渙渙。上有蒼石屏,百仞聳雄觀。嶄崖露垠塄,突兀倚霄漢。淺麓下縈回,深林久叢灌。?

 而且?唯南山之南有蹊焉,而精舍乃在蹊北,以故凡出入乎此者非魚艇不濟?。在這樣的環境下,?日用無余功,相看俱努力?,?林間有客無人識,歙乃聲中萬古心?。據考證,朱熹在武夷精舍有91個門人。再看雲谷晦庵草堂,?危石下崢嶸,高林上蒼翠。?峰回危逕轉,垂練忽千尋?,因而?自作山中人,即與雲為友。壹嘯雨紛紛,無勞三奠酒?。?高居遠塵雜,崇論探杳冥。疊直玄運使,林林群動爭。天道固如此,吾生安得寧??登山思無窮,臨水心未厭。沈屙何當平?膏肓今自砭。?

 書院在南宋勃興的過程,正是理學傳播和普及的過程,在遭受官方壓制的環境中,在理學被斥為偽學的情況下,朱熹及其弟子們通過書院講學著述,使理學逐步發揚光大,並開創了書院自由講學、獨立研究的傳統和精神,並影響到朝鮮。正如徐梓在《元代書院研究》中所說:朱熹是?我國書院制度的建立者?、?我國書院傳統的開創者?、?我國書院精神的奠基者?。

 除了這四種外,朱熹詩集中還有其他類別的詩,如題畫詩、挽詩,都達十首以上。題畫詩中寫得不錯的如《題祝生畫呈裴丈二首》。

 的確,我們能找到朱熹降低詩歌位置的詩論,如?今言詩不必作,且恐分了為學工夫,然到極處自知作詩果無益?。朱熹只是認為,作為理學家,應該集中精力鉆研理學,不應把重點放在詩上,這也是有道理的。宋代儒者與詩人的界限已經很分明了。所以朱熹說:?熹聞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答楊宋卿》),?然古之聖人,欲明是道於天下而重之萬世,則其精微曲折之際,非托於文字亦不能以自傳也?,?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其實他並非盲目地反對詩歌,而是強調要言之有物,要平淡自然,這就是他在詩論上超越前代理學家的地方。

?

 朱熹說:?間隙之時,感時觸物,又有不能無言者,則亦未免以詩發之?。實際上,朱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造就了很高的文學素養。作為壹個詩人,他壹旦進入了創作境界,便?思理為妙,神與物遊?,更多的是事物與神思剎那交融的展現,這是多數詩人包括朱熹能超越自己的詩論創作出高水平作品的原因。把朱熹的詩與同時代的詩人相比,仍是有分量的。後人對朱熹的詩也有過很高的評價,如?道學宗師,於書無所不通,於文無所不能,詩其余事,而高古清勁,盡掃余子,又有壹朱文公。?李重華《貞壹齋詩話》在論及陸遊詩的時候,就說過:?南宋陸放翁堪與香山踵武,蓋開淺直路徑,其才氣固自沛乎有余,人以範石湖配之,不知石湖較放翁,則更滑薄少味,同時求偶對,唯 *** 朱子可以當之,蓋 *** 雅正明潔,斷推南宋壹大家。?今人錢鐘書也說:?朱子早歲本號詩人,其後方學道名家。?正如束景南先生所說,朱熹的詩?最生動反映他的生平交遊、道學性格與文化心態?,是很值得研究的。因而,我們在研究朱熹理學思想的同時,對他的詩歌予以關註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