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經註》!
如其中描寫三峽的景色: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還有《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楊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柳宗元《小石潭記》: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王勃《藤王閣序》
範仲淹《嶽陽樓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論》
晁補之《新城遊北山記》:
於時九月,天高露請,山空月明,仰視星光皆光大,如適在人間。
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梁記》:
月已沒,白雲西來如流水。風吹橡栗墮瓦上,轉射巖下小屋,從領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殆非世間金石音。
劉基《清風閣記》
唐順之《竹溪記》
袁宏道《滿井遊記》
王質《遊東林山水記》
徐霞客《遊恒山日記》《遊太華山日記》《遊雁宕山日記》《遊蘭溪》
譚元春《再遊烏龍潭記》
差不多了吧,個人認為古文寫景還是《水經註》看的爽,表達清晰,語言幹練,意境優美。蘇軾曾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2. 文言文中描寫風景的句子桃花源記: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陋室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三峽: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謝中書書: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記承天寺夜遊: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送東陽馬生序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嶽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3. 關於“景”的優美的文言文段落有哪些1. 《水經註》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見曦(陽光)月。至於夏水襄陵(水漲上山坡)。雖乘奔禦風(乘奔馬、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流沖)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鳴。屬引(連續不斷)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沾衣裳”。
2.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3.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4. 《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5. 《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為類。
6. 《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知識延展:
1.原文:
《小石潭記》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壹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壹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壹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壹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壹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壹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壹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壹個叫做恕己,壹個叫做奉壹。
3.註釋:
[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2]篁竹:竹林。
[3]如鳴佩 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制的裝飾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清,清澈。冽,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於“而”,不譯。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