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描寫讀書聲的詩句 1.形容讀書聲很美妙的句子有哪些
1. 教室裏傳來了娓娓動聽的朗讀聲。
2. 娟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聲音脆生生,很是好聽,連陽光也聽得入了迷,偷偷地從窗口鉆進了教室,落在她的書上,久久不願離開。
3. 瑯瑯的讀書聲從各個教室飛出來,像動人的童聲大合唱,音符滿天。
4. 教室裏傳來了娓娓動聽的朗讀聲。
5. 教室裏不時傳出同學們抑揚頓挫的讀書聲。
6. 李老師讀課文時抑揚頓挫的語調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7. 小蒙朗讀課文時的聲音抑揚頓挫,十分有韻味。
8. 每天早晨,校園裏都能聽到陣陣朗讀的聲音。
9. 我們用娓娓動聽的聲音朗讀課文
10. 上課了,燥熱的空氣裏,校園書聲瑯瑯,處處彌漫著壹股濃厚的書香氣息。
11. 走進職教科技園,環境宜人,書聲瑯瑯,花紅樹綠,心曠神怡。
12. 山坡上,草堂中,窗外翠竹擺動,屋內書聲瑯瑯。
13. 學校這時早已傳來了書聲瑯瑯的讀書聲,把整個校園變得那麽的神聖。
14. 下午的時光,普通的學校依然書聲瑯瑯。
15. 壹大清早,響亮的讀書聲在常青書苑緩緩傳播開來,飛鳥似乎也很喜歡這種氣氛,不時的以清脆的鳴叫來贊美他們輕靈的讀書聲。
2.關於讀書的詩句古詩大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 ——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壹》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顏真卿《勸學詩》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 章碣《焚書坑》
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 —— 歐陽修《畫地學書》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壹聲長嘆。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 劉昚虛《闕題》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 孟郊《勸學》
歸誌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 陸遊《讀書》
3.形容讀書聲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讀書聲的詞語有:書聲瑯瑯、抑揚頓挫、洪亮、朗朗上口、洋洋盈耳
1、書聲瑯瑯
讀音:shū shēng láng láng
解釋: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也作“書聲朗朗”。
出處:宋·李昭玘《上眉揚先生》:“每相過者,論先生德義,誦先生文章,堂上瑯瑯,終日不絕。”
譯文:每次凡事有路過的人,談論先生的德義,誦先生的文章,堂上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整日不停。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讀書聲。
例句:上課了,燥熱的空氣裏,校園書聲瑯瑯,處處彌漫著壹股濃厚的書香氣息。
2、抑揚頓挫
讀音:yì yáng dùn cuò
解釋:指聲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諧。多用於形容悅耳的聲音。
出處:西晉·陸機《遂誌賦·序》:”崔蔡沖虛溫敏,雅人之屬也。衍抑揚頓挫,怨之徒也。“
譯文:崔蔡恬淡虛靜溫厚聰敏,屬於高雅的人。多出來的字句抑揚頓挫,怨他的徒弟。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例句: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
3、洪亮
讀音:hóng liàng
解釋:(聲音)宏大;響亮。
近義詞:清脆、響亮
反義詞:低沈
例句:李明讀課文不僅吐字清晰,而且聲音洪亮。
4、朗朗上口
拼音:lǎng lǎng shàng kǒu
解釋:指誦讀詩詞文章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出處:現代老舍《詩與快板》:“散文就不受這麽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鏗鏘,能朗朗上口。”
同義詞:瑯瑯上口
近義詞:字正腔圓、抑揚頓挫
反義詞:詰屈聱牙
例句:特別是有許多兒歌和歌謠,它們具有活潑自然的語言節奏、音樂色彩,讀起來朗朗上口。
5、洋洋盈耳
讀音:yáng yáng yíng ěr
解釋: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洋洋:眾多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
近義詞:悅耳至極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例句:他朗誦起這首詩歌洋洋盈耳,讓人陶醉。
4.描寫讀書聲瑯瑯上口的古詩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蜀道難》作者:李白
噫籲,危呼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送友人》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登黃鶴樓》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春曉》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詞目 瑯瑯上口
釋義 瑯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
出處 清·王韜《淞隱漫錄·淩波女史》:"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瑯瑯上口。"
近義詞字正腔圓、抑揚頓挫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用法 作賓語、定語、補語;指讀書聲
示例 但在我自己有記憶的二、三歲時,她已經把唐詩絕句教我暗誦,能誦得~。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
音節整齊勻稱,平仄相調,就會有節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韻腳,就會更加和諧悅耳、瑯瑯上口,而且使前後語句渾然壹體,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贊總理》
5.關於讀書的詩句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____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2、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壹》
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____顏真卿《勸學詩》
4、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____顏真卿《勸學詩》
5、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____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6、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____趙恒《勸學詩》
7、壹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____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____杜甫《柏學士茅屋》
10、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壹》
11、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____陳師道《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12、歸誌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____陸遊《讀書》
13、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____章碣《焚書坑》
14、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____孟郊《勸學》
15、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____王禹偁《清明》
16、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____謝逸《送董元達》
17、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____左思《詠史八首·其壹》
18、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____陶淵明《移居二首》
19、壹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____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20、燈火紙窗修竹裏,讀書聲。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21、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22、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____陸遊《讀書》
23、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____於謙《觀書》
2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____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25、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____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
26、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____劉昚虛《闕題》
27、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____歐陽修《畫地學書》
28、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黃庭堅《寄黃幾復》
29、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____陸遊《觀村童戲溪上》
30、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
6.形容讀書多的詩句
壹、關於讀書的古詩: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2.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3.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月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4.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5.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6.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二、關於讀書的名句: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4.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7.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8.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9.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10.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