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魚、大米、水果和蔬菜,用本地方法制作的著名食物。同裏狀元蹄、同裏閩餅、麗麗油燉、盛澤松餅、冬餃、震澤黑豆腐腦、麥芽餅、油臭豆腐腦、王萍蜂蜜黃瓜、盛澤盤龍餅、熏豆都是吳江有名的糕點。吳江名產有銀魚、太湖蟹、太湖鰻、桂魚、鱸魚、魷魚、黃鱔、甲魚、青蝦、順捷雪菜等。吳江的外婆茶、熏豆茶等也是吳江有名的風俗。
1.太湖大閘蟹
2.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
3.吳江三茶
三道茶,雲南大理的壹個白族,非常有名,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在吳江西南的農村,風味獨特。吳江三茶的飲法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先甜後鹹再淡”。第壹道茶叫做米飯和幹茶。壹般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或者招待新來的客人,第壹次走親戚。但這是壹種沒有茶葉的茶。就是加糖的幹米,用開水沖壹下。喝起來很方便,但是做幹飯很難,就體現了這款茶的天賦。幹飯的制作過程很有講究:“先用飯鏟在鍋底鏟壹些煮好的新糯米,把米使勁磨,直到變成薄薄的壹層米粉皮,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當皮的邊緣向上翻時,鏟出來,這就成了幹飯。“這個工作很累,即使在冬天,也會讓妳出汗。另外,竈下燒火需要專人負責,嚴格按照鏟的命令控制溫度。用開水沖泡的幹茶,其實只是壹種泡米,卻如白雲梨花,滿屋飄香,柔而不爛,甘甜適口。第二道菜是熏豆茶。主料是熏豆和茶葉,輔以炒芝麻、幹胡蘿蔔條和橘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略鹹。這種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最後壹道菜是綠茶。當地人也謙虛地稱之為淡水茶。綠茶,茶水和開水,這才是真正的茶。有人說三茶,烏江: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後喝茶,和我們壹般的飲食沒什麽區別。
烏江鱸魚和太湖蒓菜
烏江鱸魚
西晉時,有壹位大司馬毛(嬴稷吳江人)叫張。他在離家三千裏之外的地方做官。每當秋風起,他就想起家鄉的鱸魚。為了品嘗家鄉的鱸魚,他放棄了官職,回到家鄉吳江。這壹點有他的詩為證:“秋分起,烏江滿水,鱸魚肥,三千裏不歸真可惜。”這件事之後,被傳為佳話。
鱸魚以魚、蝦等為食。它很大,長達0.6米,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點。它生活在海邊,早春在鹹淡水交匯的河口產卵,生長迅速,秋季遊入淡水河。鱸魚是天然原料,要切開吃。其味道鮮美,肉質緊實,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在吳江市松陵鎮,有壹條20英裏長的河流,將太湖從大運河引到長江,匯入東海。它叫吳淞江(簡稱松江),以盛產鱸魚而聞名。吳淞河上有壹座懸虹橋,有壹座懸虹亭。宋代及後世文人來吳江賞鱸,常登懸虹橋賞秋景,陶醉於懸虹亭。詩歌興盛的時候,留下了很多關於鱸魚的美言。如大文豪蘇東坡吟詠道,“嬴稷真勝翁丁,亦是男低音之賢者。”大書法家米南宮(米菲)有詩說:“玉碎鱸霜橘,虹秋遍東南。”因為他們的贊美,烏江鱸魚出名了。北宋龍圖閣宰相陳耀佐在《舟泊岸,秋風斜陽》詩中盛贊烏江是鱸魚之鄉。宋熙寧年間,吳江縣令林建“鱸魚亭”,以誌鱸魚之鄉。
太湖的水盾:
太湖蒓菜是蘇州著名的特產之壹。早在宋代,它就被列為貢品。據記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蘇州的壹位張誌宏贈送了四壇蒓菜和《蒓菜詩》,深得閆隆的寵愛,讓張誌宏入仕。當時人們嘲諷他是“官”,可見水盾的魅力。“葉青像壹朵綠蓮花,梗紫如紫絲帶,口感滑如酥乳,空氣清澈,比蘭芳更好。”這首古詩介紹和評價蒓菜的色、香、味、形、滑的味道。
蒓菜的幼葉和嫩莖中含有壹種膠狀粘液,吃起來有細滑、濕潤、清涼可口的感覺,並有沁人心脾的香味,口感極佳,味道鮮美,風味獨特。
太湖蒓菜的收獲期主要是5月到65438+10月,淡水蒓菜園只能存活壹天左右。所以采收後需要立即殺死蒓菜或者冷凍保存,加工好的蒓菜可以常年出售。太湖蒓菜食用方便,可配肉炒,可素食,可煲湯,也可做餡,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熏豆茶
在美麗富饒的長三角地區,尤其是太湖之濱,河流縱橫,魚米之鄉,瓜果莢多,農民熏烤豆子做熏豆茶。
熏豆茶的制作以烘豆為主,輔以芝麻、綠茶,有的輔以其他配料。先將上等茶葉放入小型手搖紡織機中,用95℃的開水沖泡,再加入三四十粒熏豆;有的還把茶葉和熏豆同時放入杯中,然後沖泡開水。這時,茶葉和熏豆隨著茶湯漂浮在杯中,逐漸沈入杯底,即可飲用。
熏豆是在每年農歷“秋分”之後,也就是“寒露”前後,青豆飽滿但不老的時候,將青豆放入鍋中用開水煮熟,去掉豆皮。曬幹後,它們被鋪在鐵絲網上,用炭火烘烤。宜用文火,豆子壹定要不斷攪拌,在篩網中烘烤。壹般青豆都是熏五個小時左右。此時色如碧玉,藏於罐中,隔年不壞。
“熏豆茶”使茶湯綠中帶黃,嫩茶的清香與熏豆的鮮味融為壹體,沁人心脾,令人開胃。
震澤和豆腐幹
豆幹是震澤的著名特產,已有200-300年的歷史,早在清代就頗有名氣。相傳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時,武東縣所供土特產中就有黑豆腐幹。乾隆皇帝品嘗後,首先稱贊。從此成為貢品,豎起了黑漆“獻幹茶”的招牌。因為豆幹也可以當茶點,所以也叫幹茶。它的味道鮮美,有甜有鹹;其質細韌,斷而不裂,故有“素火腿”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