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突破階級封鎖-看古代統治階級的變遷

突破階級封鎖-看古代統治階級的變遷

易中天先生曾在壹個節目中說過,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變遷大致分三個階段:貴族時代、士族時代和庶族時代,雖說比較籠統,但整體是對的。

可能大家不明白,古代不都是帝王說的算嗎?理論上是,但帝王再英明,具體辦事的還是下面的人,而這些人很容易形成壹個利益集團,我們可以統稱為——權貴。不過權貴的身份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

從西周到兩漢——貴族階級的興衰

我們自動略過夏商,因為這兩個國家最多就是個部落聯盟,談不上壹個完整意義上的國家。中國 歷史 上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就是周朝!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

西周初年大約分封了130多個國家,這些國君多數都是姬姓。西周也就成了壹個標準的貴族統治的國家。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封地就是孔子的老家——魯國,商朝貴族封在了宋國,開國重臣姜尚的子孫得到了齊國,等等。

管理國家就需要人,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其實就是世襲。天子世襲,諸侯也世襲,那麽卿、士大夫也會世襲。平民百姓想要當官,只能去做這些人的門客,以便獲得機會。這個制度到了春秋時期雖然開始有所松動,但依舊占據主流位置。

到了戰國時代,各國圖強,變法興起,貴族們的奶酪開始被覬覦,像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都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了國力,但由於貴族勢力的反彈,這些變法都不徹底,甚至失敗,妳看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中,有三人依然是貴族出身。真正貫徹到底的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這得益於秦孝公以及其之後秦國君主的努力維護。從此,秦國的庶民們都有機會通過軍功實現階級躍升,而秦國的人才政策也招募了大量東方六國不得誌的人才,最終實現了壹統六和。

秦始皇是看不上這些舊貴族的,而“廢分封,行郡縣”徹底打破了封建制度,可惜秦朝享國時間太短。西漢初年實行了“分封”和“郡縣”並行的方式,結果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伏筆,後來漢武帝撥亂反正,實行“推恩令”徹底將貴族們打垮。

貴族們不再被需要,那麽新的時代必然開始。

從東漢到隋唐——士族階級的興衰

國家不需要貴族了,那麽怎樣選拔人才來管理國家呢?漢朝本能地選擇了另壹個替代方案,那就是推薦制。包括兩種,壹種叫征辟,壹種叫察舉。征辟就是高級官員可以自己招募下屬,所謂察舉,是指讓官員們進行考察後,向朝廷舉薦人才。這些人形成了士族階級的雛形。其實兩漢時代的統治階級算是貴族階級的壹種延伸——外戚。本家人信不過,那就找娘家人唄。壹刀斬斷兩漢的王莽就是外戚出身。

到了東漢,皇帝壹個比壹個年幼,外戚勢力更加強大,為了制衡他們,皇帝只能依靠自己的玩伴——宦官。就在外戚和宦官鬥得不可開交之時,士族們已經發展壯大起來。

無論是征辟還是察舉的評價體系,都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壹些地方上的豪族們依靠家族勢力不斷向朝廷推舉人才,而這些評價官員為了形成自己的勢力,也開始向這些豪族傾斜,這些人在東漢中後期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勢力,即使是外戚和宦官也要拉攏這些人。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為首的三人卻對士族的感情比較復雜。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都不是士族出身。曹操雖是官宦之家,但被扣上了“閹宦之後”的帽子,劉備是沒落皇族,而孫氏集團則是江東寒門,他們壹邊拉攏士族,壹邊又提防士族。直到曹丕稱帝,“九品中正制”正式出爐,士族們有了合法發展自己勢力的優勢,中國正式迎來的士族時代。

經歷西晉短暫的統壹,中華大地造次陷入長時間的割據戰爭。按理說,這應該是武人的時代。但武人們也需要士族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即使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也需要北方的士族支持。更別說東晉了,王氏、庾氏、桓氏、謝氏,可謂是妳方唱罷,我登場。

南北朝時期,士族集團開始衰落,但依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南朝齊和南朝梁的國君都出自海陵蕭氏。

士族真正的沒落其實是從隋唐開始。被稱為我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出現了。其實隋朝的楊氏和唐朝的李氏,也都算是世家大族,但他們為了擺脫士族階級的控制,才推出了科舉制。但是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對於身份的限制較多,雖然有壹些庶族能夠有機會進入朝堂,但多數的位置還是被大族們控制著,當時已有考試糊名,但並不普遍,士族們還可以通過筆跡來作弊,所以士族雖然遭到打擊,但依然有著強大的力量。

那麽士族是怎樣退出 歷史 舞臺的呢?很簡單——殺戮。

從唐末的黃巢起義,到五代十國的亂戰,徹底將士族擊垮。這些割據的武將們多數出身不高,對於這些魚肉百姓的士族們早就看不慣了。尤其是黃巢,基本每過壹地,那就是殺!殺!殺!殺!正如韋莊的詩所雲:

“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壹半”

同樣出身軍旅的趙匡胤建國後,為了更好地抑制武將,必然要重用文臣,但他也看不上那些士族(也沒剩多少了),於是科舉開始改革了。庶族們的時代到來!

從兩宋到大明——庶族階級的興衰

宋明時期,是庶族們的高光時期。為了讓更多人得到科舉的受益,宋代將糊名全面推廣,並發明了謄錄,也就是又專人謄抄士子們的卷子,以達到最大的公平。妳看宋明時期的很多名臣,都是出身不高的科舉士子。

當然,別以為這些出身不高的人就高風亮節了。在宋代,由於知識傳播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讀書人的規模日漸擴大。能夠入仕者畢竟有限,這些入仕者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而余者遂成為平民 社會 自我組織的基本核心——士紳。相比於貴族和士族,庶族們實現了對 社會 的全方位的控制。這可能是統治者們沒有想到的吧。

兩宋時代的文官集團有多麽強大,大家是知道的。因為他們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所以庶族文官們前仆後繼地與皇權抗衡,被貶反而成了榮耀。當然,相對寬容的環境,不僅讓其經濟騰飛,文化更是燦爛無比,與盛唐交相輝映!

到了嚴苛的明代呢?朱元璋可是看不慣這些文官的,為了實現專制甚至廢黜了丞相制度,將各種大權攬入懷中。可惜老朱的後代們沒有他那種精力,於是內閣應運而生,也成了天下文官的核心。但庶族們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拉幫結拜十分嚴重,宋明時代的黨爭可謂是非常慘烈。因為貴族再怎麽鬥,也都是壹家人,士族通過彼此通婚結成聯盟避免內鬥,但庶族不壹樣啊,通過科舉上位的人太多了,而位置是有限的,不鬥爭是不行的!“明亡於黨爭”可不僅僅是 歷史 的感嘆啊!

我為什麽不提清朝?在我看來,它是個異類。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中國,與元朝的短命相比,持續了近300年。清朝的統治者肯定不需要所謂士族,他們先是用貴族們以武力統壹中國,然後提拔低級旗人或者漢人庶族來制衡彼此,最終實現絕對君主專制,在我看來,清朝其實是壹個“半奴隸制”的王朝。它在多數時間內避免了貴族、外戚、宦官、藩鎮等 歷史 上王朝更替的主因,無論是滿族官員還是漢族官員,都是皇帝的辦事員,其實這也算是壹種倒退。

其實古代統治階級身份的變化,其背後主因都是皇權的再壹次集中。漢武帝用“推恩令”,魏文帝用“九品中正制”就是為了打破貴族政治,科舉的出現徹底終結了士族政治,而庶族們最終都成了皇權專制的墊腳石。

總體來說,想打破權貴的統治,必然要使用非常手段,蘿蔔和大棒缺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