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哭。
2. 沒有,無:~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3. 不,不能:~如。~逆。~須有。~衷壹是(不能得出壹致的結論)。愛~能助。
4. 古同“漠”,廣大。
5. 姓。
必仁且智
董仲舒認為德育必須與智育相結合。以上講仁義問題,都屬於德育的範圍。如果有了正確的仁義思想,沒有智,就還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如何正自身。董子《春秋繁露》有壹篇名即取"必仁且智"。仁是愛人,智是什麽呢?董仲舒說:"何謂之智?先言而後當。"先說出來,以後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證實。所以,"智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早。物動而知其化,事興而知其歸,見始而知其終。言之無敢,立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後不相悖,終始有類,思之而有復,及之而不可厭。其言寡而足,約而喻,簡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其動中倫,其言當務。如是者,謂之智。"(《必仁且智》)智,簡括之,就是知和當。知事物的本質,知事物的發展變化。當指符合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知和當是壹致的,用"知"可以概括。他特別強調需要仁智。"莫近於仁,莫急於智","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必仁且智》)。人需要仁德和才智,缺壹不可。作為教育方針。應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