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註釋
①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②竹西:揚州城東壹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風十裏: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
④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 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⑤杜郎:唐朝詩人杜牧 ,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⑥青樓夢:杜牧《遺懷》,“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⑦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
⑧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
2.姜夔在揚州慢>中大量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請指出下列詩句分別1.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連總不如。
2.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3.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_
4.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_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載不動、許多愁
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揚州慢化用詩句壹、姜夔在中大量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
1.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化用——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二首(其壹)
2.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化用——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二首(其壹)
3.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化用——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
4.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化用——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二、化用
“化用”和比喻、擬人、設問、用典等壹樣同屬於文學修辭手法。但若沿著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路途壹路走來,或僅作閑庭漫步,已不難發現它又堪稱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壹種常用大修辭。它的本質意義和使用的妙處,可從“師”、“造”、“新”三個層面來界定和把握。
所謂“化用”,就包含了兩層意思:壹是“化”,壹是“用”。簡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經過自己的藝術改造。
從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角度看,它的結構意義和功用模式與孔子締造的中國文化承傳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從個體創作心理結構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時空藝術生命延續、文人實現精神對接的最佳載體形式。
4.有人認為>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詩句,從而削弱了這首詞的思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裏"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壹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於選擇最能表現戰後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並用"空"字輕輕壹點,壹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裏也沒有壹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淒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壹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於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壹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註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遊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壹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於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壹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於低沈;與辛棄疾、陸遊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 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裏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壹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
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
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
"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壹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沈吟的形象。
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壹個統壹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後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瘡痍了。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裏.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壹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沈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淒清與天氣聯系在壹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裏.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壹切交織在壹起.壹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壹在這座"空城"裏."都在"二字.使壹切景物聯系在壹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壹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3.巧於用典.活於用典 巧於用典.隱為對比.在對比中述悲憤."竹西"是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詩句暗示揚州.與"淮左名都"對舉成文.並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隱為興旺與荒涼的對比.表達作者對侵略戰爭的怨憤之情. 此詞作於冬至."春風十裏"是以虛擬之筆.巧用小杜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二十四橋"句則化用杜牧對美好的古揚州的深厚懷念之情."水"."橋"."月"三個方面說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現"黍離之悲". 活於用典.化為襯托.在襯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賞"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