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明的詩句有那些

清明的詩句有那些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春

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當代)劉小烽(劉周)

載清明詩五首:

其壹: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淒惋的哭聲。這是壹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壹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淒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壹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 斷魂:形容淒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酒家:酒店,可以飲酒的場所

4. 遙指:遠遠地指著。

[簡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同時借助清明節的特殊傳統意義,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以及對家裏親人的思念。突出天涯遊子的孤獨之感。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淒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壹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壹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淒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壹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壹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壹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壹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壹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壹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壹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壹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壹種絕藝,壹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壹個想法: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壹個小酒店,壹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壹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壹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壹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裏不可拘守此義。這壹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壹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壹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杏花村”不壹定是真村名,也不壹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壹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壹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壹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首小詩,壹個難字也沒有,壹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壹“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壹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節遊仙詩賞析

《心祭》是劉小烽所作的壹首四言體遊仙長詩。作者通過對壹個夢境的描述,寄托自己痛失外婆的哀思。從詩前小序中,我們知道這首詩作於1995年清明節,當時作者正陪同父親在太原山醫壹院住院,因為“父病急”的緣故,所以不能回家給外婆上墳。於是作者便寫了這首詩來懷念自己的外婆。詩寫作者因為思親情切,籍著作夢到仙境去尋找外婆。詩中既寫了作者見到外婆後“念此為幻,曷不心碎”的悲痛,以及“知為夢境,願不復醒”“願隨左右,結草銜環”的留戀與感恩。又寫了外婆對作者“冀汝有成,作兒女狀,非我願見”的教導與寬慰。祖甥二人的對話質樸感人,極盡真情,使人讀之涕下。最後,作者對夢中驚醒後的心態表述,使本詩的情感抒瀉達到了頂峰。作者寫道“枕邊濕透,夢何不永;輾轉反側,憾也無窮……從今孤獨,豈千年哉!我有所願,乞上蒼憐:願茲世界,鬼神存焉;他年我死,***在黃泉”,可謂句句如金石擲地,撼人心魄,悠悠孝思,綿綿不盡。其中“願茲世界,鬼神存焉,他年我死,***在黃泉”,實乃寫孝思方面的經典詩句。

心祭

甲戌歲末,丁醜己酉戊辰之時。炊煙裊裊,日影蹣跚。朔風起而復平,歲寒逼而化暖。天地之氣和兮,誰期霹靂以降。愴然悲夫,失我之“婆婆”;沖冠怒兮,天何奪我之親。思未曾片時斷兮,淚未曾壹日幹,魂牽夢縈,無日而已,剜心之痛,何以復加。時維乙亥清明,余於太原,難奠其瑩,五百裏遠,香火何聞,紙灰隨風,遺於路中,惟焚我之心,攝我之魄,遙祭“婆婆”之慈靈於天界。是時父病急也,余與父俱在太原山醫壹院。此序。

西望臨川,山脈高偉;

寄我魂魄,涉彼湫水;

懸壁仙徑,止於瑤池;

尋尋覓覓,覓覓尋尋;

婆婆安在,乞隨我歸;

婆婆婆婆,乞隨我歸;

心之誠矣,心之堅矣;

陰霾初霽,太陽其輝;

照我身者,萬道虹霓;

擁護婆婆,蓮花以見;

我心大喜,亦壹何悲;

念此為幻,曷不心碎;

但睹慈容,宛若生時;

但聞教侮,如舊日聲;

婆婆之言,永難忽忘:

陰陽殊途,心無異路;

正善而已,誠能感天;

婆婆亡人,不要掛念;

汝遭諸難,須平心火;

萬事可為,為必有成;

寧教牛死,不教車退;

我知汝者,其實可憐;

有大悲憤,隱忍於心;

忍則有益,惟傷汝身;

喜怒哀樂,宜有所泄;

非是無淚,不落人前;

爾今爾後,汝自保全。

我聞此言,匍伏淚下;

知為夢境,願不復醒;

婆婆又言:我不受罪;

汝當放心,但奔前程;

至有閑時,可來看我。

聞此言也,淚復如雨;

若無婆婆,我早死矣;

婆婆之逝,心不甘也;

願隨左右,結草銜環;

婆婆聞言,慍而轉身;

良久乃曰:冀汝有成;

作兒女狀,非我願見;

我當歸去,永不見爾。

言畢恍惚,萬籟頓寂;

我乃大驚,急而大呼:

婆婆婆婆,婆婆婆婆;

我口碎金,鐵石之堅;

今當重誓,必不虛言;

男兒橫行,飛龍在天;

我有寸功,是婆婆功;

婆婆教侮,我必力行;

我今長跪,祈勿棄我。

禱祈彌久,聞鐘鼓鳴;

蓮花又現,鳳鳥畢至;

視我婆婆,立花鳥間;

身赤金色,微笑不語。

我心喜極,無名狀者;

著急近前,舉步卻空;

更是壹驚,覺時已醒。

枕邊濕透,夢何不永;

輾轉反側,憾也無窮:

我無怙者,賴婆婆生;

甘苦與***,何期其薨;

從今孤獨,豈千年哉!

我有所願,乞上蒼憐:

願茲世界,鬼神存焉;

他年我死,***在黃泉。

註:婆婆:這裏指外婆。臨川:指山西省臨縣。湫水:臨縣主要河流。瑤池:傳說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飛龍在天:語出《周易》,意為建功立業。無怙:這裏指沒有人關愛。黃泉:指人死後去的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