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 塔
佛塔 又稱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浮圖、塔婆等,直到隋唐,“塔”才作為統壹譯名沿用至今,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的。佛教於公元壹世紀傳入中國後,經漢化而形成漢傳佛教,佛塔的樣式也由覆缽式漢化為亭閣式、樓閣式,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大多會刻有建塔碑記、佛像、佛經等,其基本造型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古塔的風格多式多樣,與山川、河流壹道***同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邛崍現存的佛塔有五座:
石塔寺石塔 (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地處天臺後山高興村,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歷千年而屹然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用紅砂石砌築,為十三層密檐式,通高約17米。石砌基臺上置雙層須彌座,刻有海棠曲線壸(kuen)門浮雕及牡丹、蓮花、卷草紋飾。須彌座下的四隅外出漩渦形圭腳,甚為罕見。須彌座之上,建第壹層塔身,每面正中辟龕門,內供佛像壹尊;四方塔門之上,各刻立匾及“釋迦如來,真身寶塔”等字樣。其第壹層塔身設寬大的四方形檐,檐下四周圍設有附階,尤其是在高大須彌座上設附階為國內古塔所罕見,唯安徽歙縣十寺塔可與之媲美。第壹層塔身之上,出密檐十二層,均以石刻疊澀挑出,四角反翹,塔剎為兩重覆缽剎座上置石寶珠。體現了南方建築之風格。整個塔身外廓成“棱柱”形,挺拔而秀麗。
據傳塔頂供奉有佛牙舍利。
西塔 。 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庚子年(1120),位於城區西郊白鶴山。南宋陸遊《自山中放舟歸郡城》有“山中白塔高嶙峋”之詩句;勾龍庭“浮圖天際表吾州”也說明此塔曾標誌著壹州之勝景。現存西塔系清代道光乙巳年(1845)由邛州詩人吳江等倡議重修。塔以青磚築成,八角形、七層,通高17.89米。塔基用紅砂石壘砌,塔剎為三個覆盆連接而成,亭亭矗立於白鶴山峰頂。
西塔東面半山為川西名剎鶴林古寺。西南半山“點易洞”有高7.77米的摩巖石刻彌勒造像,結跏跌坐,神態栩栩,是川西地區最大的彌勒佛座像。
雲居塔。 《邛崍縣誌·山水誌》(民國)記載:“塔子壩隔河南岸偏西,山上有雲居寺……始於元,勝於明。舊名廣福寺,僧廟也。因白雲閑閑島嶼之間,遂改今名。明州人王廷簡有記。山上有呼月亭,今無亭,而有塔,始建清代中後期,名雲居塔。”塔挺立於山頂,高五層,頂已被毀,別具滄桑之感,與回瀾塔相對峙呼應。
此外,與佛教相關的僧人墓塔現存兩座:
靈空塔。 於明代建於曾屬佛教名山的天臺山之上,二級四方形,紅砂石質仿木結構建造,高約6.7米。兩層中空,外層正面置門柱、門坎、門楣,石刻雙扇雕花門,有門軸可開關。門內約壹米為內層塔心室(墓室),其前壁也有雕花石門,頂上條石疊澀三層做四方形藻井,正中浮雕寶相花。上層平頂四周立石柱嵌欄板成欄桿,每面三間四柱。柱頂刻蓮花,欄板上浮雕鳳鳥、瑞獸等。塔身四周有浮雕。第壹級塔身之上覆石制塔檐,刻瓦壟、翼角。兩級形制相似。
海雲塔。 位於水口合江村,為明代靈光寺僧人墓塔。紅砂石砌築雙扇石門,四周雕飾花卉圖案。塔高7.4米,分為三層,四周起檐,刻有門窗及精美紋飾,屋面起壟,檐下內為鬥拱,葫蘆形塔剎,二層上刻“海雲塔”。
風 水 塔
? ? 風水塔 也稱文風塔,興起於風水學說盛行的明代初期(公元十四世紀)。風水塔主要用於堪山理水,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以“地脈興”而“人文煥”,成為壹方的景觀、標誌和象征,彰顯當地的文化與風俗。邛崍現存風水塔三座:
回瀾塔 (又名鎮江塔)。《邛崍縣誌·山水》(民國)記載:“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州牧袁文昭始建鎮江佛塔,郡進士楊伸撰碑記。崇禎末年毀於流賊,其狀未聞。清乾隆時,州牧徐時敏建而未成,僅遺塔基。同治年間,州牧胡興倬依據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義,工又旋輟。光緒年間,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瀾文風塔。”據《重修回瀾塔碑記》說:“洪武年間洪水為患,年不保歲……郡人王誌雄倡建鎮江塔……”今之回瀾塔是清代同治六年起,由州牧胡興倬在明代塔基上重修、到光緒八年,又由州牧李玉宣從第九層修至頂完工建成。塔座落於城東南河之畔,通高75.48米,是全國第三高磚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瀾塔為十三級六邊形樓閣式磚塔,坐東向西。第壹層名“鎮江塔”,(塔心室)供奉鎮江王伍子胥;第二層名“福祿來崇”,供奉文財神範蠡;第三層名“江漢朝宗”,供奉武聖夫子關羽;第四層名“德被全川”,供奉李冰父子;第五層名“三元鼎峙”,供奉三蘇父子;第六層名“科甲綿延”,供奉北宋宣和四川第壹位狀元馮時行;第七層名“孝友精忠”,供奉武穆嶽飛;第八層塑“魁星點鬥”,集祛患、致業、守成、崇賢、尚哲主題思想於壹體,體現了“振壹代文風,法古今完人”的宗旨。九層以上因逐漸疊叠內斂,不砌塔心柱,均為空心樓,稱“五常”樓或“五倫”樓,謂仁、義、禮、智、信也。塔內沿梯道盤旋而上,開有方形小窗,采光、通風良好。登臨塔頂,憑窗遠眺,平疇沃野,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塔下有始建於明而清代重修的大悲庵,於古樸幽靜中超然世外。
文筆塔 (南塔)。在川南第壹橋對面文筆山上。清代胡璠《重修西南雙塔記》記載:“文筆塔,創自吾師杜吉安先生應枚。架石為梁,空靈西照。甫三十年而塔欹斜,作楂椏狀,太守朱東江蒞邛,諭璠等籌款修理。”原為石塔,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為磚塔,高21米。塔為七級六方形樓閣式實心塔,塔身逐漸縮減,塔剎用鐵柱穿接至頂,外形高拔秀挺。詩人吳江為此題聯:“好去迎仙,地繞青旗五面,快來題柱,天留文筆壹支。”
崇嘏塔 。與火井鎮崇嘏山上的黃崇嘏墓、山下的狀元橋皆為紀念五代前蜀才女黃崇嘏而建。崇嘏塔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通高18.7米,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為束腰須彌座重檐五級八邊形攢尖式石塔。塔身無門洞,二層以上檐角均上翹,逐級內收至頂。外壁東北面二、三、四層各有壹龕,內浮雕石像。塔第四層東南西北面各浮雕壹獸面輔首。塔上刻有楹聯“建塔同治五,巍峨應千古”。
字 庫 塔
字庫塔 亦稱字庫、惜字塔、惜字樓、焚字庫,客家人又稱敬字亭。通常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或道路橋梁旁邊。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字庫塔始於宋代,普及於明清。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為世間之寶,非錢財、爵位可比,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即使寫在紙上的廢棄文字也不能隨意亂扔、褻瀆,須誠心敬意地燒掉化升。字庫就是用於燒毀寫有文字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邛崍現存字庫塔十座:
興賢塔 。其地處牟禮鎮新街社區場鎮,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為三層六角重樓式磚塔,通高13.5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雕飾琉璃構件和素陶,有人物、花卉、幾何等紋飾圖案。第壹層匾名“字庫”,兩側楹聯“貯先賢廢墨,存古聖遺文”。壁上雕塑有鐵拐李、呂洞賓等八仙神像;六根垂柱刻覆蓮,柱礎刻有福、祿、壽等圖案。塔身為空心,有壹卷拱形門,供焚燒字紙用。下部有壹凸形龕和陶雕像,橫匾為“彰善堂”,兩側聯為“紀功秉正,註冊滿公” 。第二層匾名“倉頡殿”和“文昌宮”,楹聯為“文章推作祖,情性發為花”。塔身設副階周匝,磚雕回廊,十八根琉璃龍抱柱支撐塔檐,坊心有二十四孝浮雕。第三層匾名“興賢塔”和“觀音閣”,以六根圓形龍抱柱為支撐,坊心雕有狀元回府等圖案。在第壹層塔身東、西兩面有銘文,記載了建造原因、年代等。東面銘文:“是塔也,規模奪目,花卉周身,眠磚到頂,壯麗而堅致……”西面銘文為:“邛州夙稱文藪,代有賢才,原川省名區也……以回既倒之狂瀾……修建字庫,名曰‘興賢塔’,以繼鎮江之芳蹤,而培闔郡之風水。”
聯升塔。 在天臺山鎮土溪村,為清代五層六角樓閣式石結構建築,通高11.73米,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正面二至五層壁上設龕,內浮雕人物和花鳥圖案。二層龕下有壹方形孔與空心塔身相通;三層背面壁上也有壹方形孔與空心塔身想通。塔南側有壹三樓廡殿式建築記事碑,正面陰刻“聯升塔文字庫”。
? ?倪字庫塔 。為清代臥龍鎮戰鬥村倪氏家族所建,通高11米,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塔為三層六角攢尖樓閣式磚結構建築,底為束腰須彌座,每層正面中間置龕,壹層龕上橫匾為“習字延齡”;二層西南及兩側設長方形龕,正面龕上橫匾為“同結善緣”;三層正面中間設長方形龕,龕上橫額“字庫”。三層皆有聯而毀。塔檐蓋飾筒瓦,外伸而角上翹。塔檐彩繪花草、幾何紋等圖案。
溫字庫塔 。為清代所建,位於城郊丘店子村,殘高6.6米。三層六角攢尖樓閣式磚結構建築,每層置檐弧形外伸,檐角上翹。字庫正面中部均有龕,其上有扇形匾,兩邊為楹聯,多毀損,唯余二層“惜字宮”匾和“貯聖賢心跡,留天地化功”聯及三層“奎閣”匾名。
康槽字庫塔。 位於天臺山鎮馮壩村,為清代道光十年(1830)所建壹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高2.4米。基座外壁石砌,中空而上鋪石板,其上為庫身,前面兩側為二立柱,左柱上書“口錫他三多”(右柱已缺失),中間為正方形門洞,其左側石板有壹龕,陰刻銘文。頂為廡殿式,面飾筒瓦,四角上翹。
? 田壩頭字庫塔。 建於清嘉慶八年(1084),地處天臺山鎮馮壩村,壹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通高1.8米。塔身中空,平面呈正方形,置於兩層底座之上。廡殿式頂,飾筒瓦,角上翹,兩側鏤雕紋飾。正面開方形口,兩邊線刻卷雲紋和花卉紋飾,文字大多風化。
杜溝字庫塔。 為1919年(民國)三層六角樓閣式石結構建築,位於道佐萬福村。塔高7.5米,正面壹層石柱陰刻有聯:“滿亭瀟灑快琴棋書畫襟懷;虛閣清幽觀春夏秋冬景致。”中間石壁上部刻有杜姓族人修建字庫碑文,下部有壹凸形龕,陰刻“字庫”二字,內有壹雕像。西側設內空拱形門,供存儲和焚燒字紙用。二層刻聯為“亭似府庫富貴綿長,塔為文筆榮華久遠”。中間石壁下部有壹龕,陰刻“文人蔚起”,內有浮雕雕像坐於蓮臺之上。
二龍山字庫塔。 為清代三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位於夾關鎮二龍村。每層置檐,廡殿式頂,檐及四角上翹。庫身置於束腰須彌座上,中空可存儲和焚燒字紙。壹層正面和背面開門洞,上部飾如意紋圖案雀替,兩邊石柱楹聯已殘。二層正面開門洞,上部飾卷草紋雀替,兩邊石柱陰刻對聯:“有字須放庫,無文不藏中”。三層正面開門洞,上部飾浮雕卷草紋雀替,兩邊石柱陰刻有聯:“魁飛三界,筆通九州”。
馬坪村字庫塔。 建於天臺山鎮馬坪村,為明代壹層四角樓閣式石建築,高約1米。其三層底座之上為束腰須彌座,塔身置於須彌座上,中空。廡殿式頂,飾筒瓦,檐外伸,四角上翹,正面開門洞,兩側壁上開圓形花窗。
馮壩小字庫塔。 該塔位於天臺山鎮馮壩村,為清代石質單層四方亭塔式,通高約1.8米。單檐攢尖頂,底部束腰須彌座,塔身正面開門洞,檐上刻瓦壟,葫蘆形塔剎。
這些已融入自然山川的古塔,不但是壹種人文之美,更具有其不可或缺的文化與學術價值。早在九十年代之前,邛崍古塔就多有毀損,而且更多的是人為原因,比如下壩匯川塔的拆毀,雖引起時任文化部長周揚的關註,而塔卻難再。這也許是後來回瀾塔欲拆而未能的壹個因由吧?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