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糕 脆皮石魚卷 燈芯糕 風味佳品甑子糕
紅米堿水粑 洪都素燴 江西“三合湯” 江西藜蒿炒臘肉
金線吊葫蘆 酒糟湯圓 蘭花根 藜蒿臘肉
靈芝糯團 廬山石耳 廬山石雞 廬山石魚
廬山雲霧茶 米粉蒸肉 米面 木瓜涼粉
釀冬瓜圈 牛肉炒粉 平遙熟牛肉 鄱陽湖獅子頭
清湯泡糕 三杯雞 三杯腳魚 砂缽狗肉
水泡魚元 松糕 滕王閣紅酥肉 萵苣鱔魚片
小擔蒸子糕 伊府面 宜春松花皮蛋 弋陽醋雞
銀魚肉絲 油發筍絲 油條燴鱔魚 魚餅和魚餃
豫章酥鴨 竹筒粉蒸腸
井岡山風景區
巍巍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方圓約500裏。它是革命的搖籃,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中國***產黨和毛澤東同誌曾經在這裏點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創立了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所以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以其獨具的特點而有別於其它瀏覽區。井
岡山海拔多在1000至1500米之間,主峰海拔1428米。
--五指峰筆架山
五指山位於茨坪西南6公裏,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
五指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亙數十公裏,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壹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鬥冰雪,堅持了40多天遊擊戰,故名“遊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範圍,景區內是壹座天然的動植物園。
--龍潭瀑布
在山清水秀,翠竹連綿,郁郁蔥蔥的井岡峰戀之中,條條飛瀑當空,猶如銀河彩練。最壯觀的要數出茨坪北去七公裏的龍潭瀑布群,有五潭十八瀑之稱。龍潭以瀑布群眾多,落差較高形態優美而著稱。
三清山
位於江西上饒地區玉山、德興兩縣交界處的三清山,是江西省新開 辟的重點風景名勝區。來
這裏的旅遊者,莫不高度贊賞三清山的自然景 觀優美、神奇,人文景觀的富有特色。甚至有人認為,堪與黃山媲美。
--景中“三絕”
三清山自然景觀的特色是奇峰怪石,競相崛起。有孤柱擎空,峻峰 巍峨的玉京、玉虛、玉華峰;有秀麗俊秀、翠疊丹崖的蓬萊、雲丈峰; 有形似利刃的雙劍峰,千峰競秀。在山南梯雲嶺玉臺上俯仰諸峰,則千 峰筆立,令人驚嘆。
而在這些石景中,更有景中“三絕”它們是“神女 峰”、“觀音聽琵琶”和“巨蟒出山”。最絕的是“神女峰”。此峰高 越80米,像壹位年輕而溫和的少女端坐雲間。體態輕盈,秀發披肩,若
有所思,十分矚目。我國壹些名山都有不少似人的石景,但像“神女峰” 那麽酷似的,卻是極其罕見的。
三清山自然景觀的另壹特色是山上有許多形狀奇特的古松和其他許 多珍稀植物。無論在懸崖峭壁,還是峰尖石隙,蒼松破石而出,淩空而 長,生機勃勃,賦予奇峰異石以生命之美,從而構成了許多絕妙的畫面。 如天門石崖上的“姐妹松”,樹齡400多年,枝葉相連,互相倚立;清 華池畔的壹棵松樹,樹齡500多
年,樹冠20米左右,枝如爪,形似猛獸。 珍貴的植物有華東黃杉、華東鐵杉、福建白玉蘭、香果樹、高山黃楊、 木蓮等10多種,均為國家壹類保護樹種。
三清山由於植被較好,年降水量多達2000多毫米,因此,水源比較 充沛,流泉飛瀑,各具姿態。有高達百米的冰玉洞瀑布,有落差80多米, 寬數十米的
龍潭瀑布,以及二橋墩瀑布、揚清瀑布、川橋雙色瀑布、慶 雲瀑布等。
--古建築多為明代遺物
三清山的人文景觀亦很有特色。古建築大都為明代所造,以保存至 今的50多處古建築和200多處石刻而論,大多是很有特色,很有價值的 明代遺物。如南天門、演教殿、龍虎殿、九天應雲府、飛仙臺、三清宮、 風雷塔、佛像等等,規模、體量不大,但結構獨,造型古樸、線條簡練 概括,全為花崗石所築,且因山就勢,因巖施藝,因而達到人工與天工 的巧妙融合,具有壹定的古建築研究價值。風雷塔就十分值得玩味、欣 賞。這座屹立在三清宮東側龍首崖上的7層垂形寶塔,高不過3米,但卻 風吹不搖,雷打不動,原來這秀麗的寶塔是利用壹柱花崗巖石峰雕鑿而 成的。
三清山景區面積達220多平方公裏,中心景區70多平方公裏,由三清宮、梯雲嶺景區則以高山絕景、奇峰怪石為特色。玉京峰是三清山最 高峰,海拔1817米,此景區的特點是看雲海、觀日出。西華臺景區以原 始森林的田園風光為主。山羊床景區坐落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大嶺中, 雨量充沛,各種值物繁茂,動物資源豐富,是壹座天然植物園。
廬山
江西廬山,優雅明秀,風姿卓絕,頂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是舉世知名的避暑勝地。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廬山北倚長江,東臨鄱陽湖,氣侯濕潤,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全山蔥蘢,極為宜人。景觀分瀑泉、山石、植物、地質、建築(以近代別墅為主)幾大類。許多人文遺址至今仍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國***兩黨先後在此進行過多次重要活動。在濃蔭掩映之中,處處小樓,素墻紅瓦,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景點有:仙人洞、含鄱口、九十九盤、白鹿洞、大天池、小天池等。
--雲霧繚繞為壹特色
由於傍倚大江、大湖,因此山上雲霧繚繞,雲海為其特色。宋代大 詩人蘇東坡寫的著名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的就是廬山雲霧的廳景。在山上各處都可以看到雲海,但是最好的觀看雲海廳景的地方是在花徑以西,佛手巖上望沙河壹帶;或在牯嶺東親的小天池上望東林寺、西林寺、鄱陽湖壹帶。濃霧使人難以辨清哪是雲哪是峰,頃刻之間,煙消雲散,眼前又是壹片秀麗景色。有時,雲霧冉冉上升,慢慢地竟將整個廬山淹沒在茫茫雲海中。有時在訪山還可以看到“瀑布雲”的廳景,有時它像是涓涓細,
流入幽谷,有時又似奔騰的江河,洶湧澎湃,飛流直下,壹瀉千尺。 廬山雲出名,廬山出產的雲霧茶也是茶葉中的佳品。
--廬山瀑布奇觀
廬山的瀑布也是有名的。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壹詩,給 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詩雲:“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 川。飛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寫廬山瀑布的短詩,采 取了藝術誇張的手法,氣勢雄偉,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最 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壹奇觀,從五老峰、大月山峰匯集而 來的泉水,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全長近百米。從高高的山頭淩空 下,宛如壹幅水簾懸掛空中。其他著名的瀑布有開生瀑、石門澗、玉淵 等。廬山的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望鄱陽湖,形勢壯觀,遊人不可不看。這是壹個山口,欲吸盡鄱陽湖水,故名含鄱口,在這裏看日出,湖天盡赤,紅霞蕩漾,金光閃閃,景色動人。
--寺院和書院
廬山不但風景秀麗,而且有許多古跡。著名的花徑,就是廬山三大 名寺之壹大林寺的遺址。
據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登廬山時,山下桃花已謝, 而這裏的桃花卻正值怒放,詩興大發,寫下了《大林寺桃花》詩:“人 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始建於晉代的東林寺,規模宏大,被稱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壹,是廬 山寺院的鼻祖。白鹿洞書院,相傳是唐代李渤讀書的地方,並在此養壹 鹿自娛,後稱白鹿洞;宋代朱熹、陸九淵重建洞府,擴建為書院,為我 國歷史上最早的四大書院之壹;該處林木蔥蘢,環境清幽,院內還有數 以百計的歷代碑刻。廬山植物園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植園之壹,園地面積 達4000多畝,建築面積7000
多平方米植物品種繁多,供遊人觀賞。廬山 的主要景點。除了上面介紹的外,還有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崖、三寶樹、五老峰、石門澗等。
廬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壹。廬山觀日處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峰中段 含鄱口,含鄱亭為最佳地點。清晨,只見鄱陽湖上晨光熹微,天水壹色, 壹輪紅日射湖而出,金光萬道,霎時湖天盡赤,半壁河山成了壹幅燦爛 絢麗的畫卷。
鄱陽湖
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3583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它分為北湖和南湖,在最北的湖口處與長江貫通。
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無 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嶽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 是江西省的壹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滕王閣始建於代,後幾經興廢,明代 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禦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 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後的滕王閣,連地下室***九層,高57.5 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
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 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
“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騰王閣,屢毀屢建達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騰王閣,較壹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嵯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壹篇膾炙人口的散 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 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壹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 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興廢28次,最後在1926年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 身於壹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壹層正廳有壹表現王勃創作 《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 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壹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 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 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 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 《滕王閣序》。每壹層都有壹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 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這已作為主閣 正門的巨聯。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 壹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圖,成為滕王閣的 壹大勝景。
龍虎山
--上清宮·天師府
龍虎山上清宮漢天師府,是歷代大師的生活起居之所。位於龍虎山景區上清鎮中央。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恢宏,尚存古建築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壹派仙氣(被歷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府門(頭門)、儀門、二門 、
私第、家廟、萬法宗壇。真武殿、玄壇殿。靈宮殿、知教廳、贊教廳、法得局、提舉署、書院,花園、占花塘等,計房屋220余間,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築尤為豪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壹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壹,其地位、其名望、其壯觀,儼然是。“龍虎山中宰相家”。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
綠樹紅墻,交相輝映,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水泊梁山壹百零八將的出處。還有古鐘、古碑等眾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堪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壹家”。
從1991年以來,國內外道友遊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師府已成為弘揚我國道教文化,促進海內外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理想之處。
--聲溪河·仙水巖
“壹條澗水流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這是宋人白玉蟾對蘆溪河風光的真實寫照。龍虎山景區,以秀美迷人的蘆溪河為中心,“壹線五點”。即蘆溪河水上遊覽線和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巖、排衙石、馬祖巖五大景點。
蘆溪河因兩岸長滿蘆葦,深秋蘆花雪白壹片得名。河水深處泓遂莫測;水淺處可見遊魚,水
鯴處,船筏如箭離弦水滯處,河面平滑如鏡。可謂:水從天上來,蘆溪仙鏡流,船筏直落畫圖間,飄飄逸逸,逍遙自在。難怪宋文學家晁樸之在遊完龍虎山後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
龍虎山風景精華多在蘆溪河中段壹壹仙巖景點區。仙巖分“旱仙巖”
、“水仙巖”兩部分,距龍虎山西5公裏,還有“神仙洞府”、“人間仙境”之譽。
旱仙巖之奇在巖洞,洞穴壘壘,散落於高崖絕壁千尺雲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跡不能至。自古以來被視為神仙居所,夙號“仙人城”,最著名的為二十四巖,不僅位置險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裝有門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學漠乘壹小舟至仙巖觀二十四巖後,根據洞穴形狀,置放物品不同,分別命名為:仙倉巖、仙棺巖、仙犬巖、仙羊巖、仙船巖、仙棋巖……
在二十四巖南側,有座奇異巖洞,洞口呈喇叭狀,裏面建庵。遊人從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側盤旋攀附,踏584級臺階,徑三道山門,環行300米,至絕壁無路的庵堂。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後山有龍化池、清水塘、濁水塘。傳說是蛟龍為報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滾成,解決了山上飲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澇不溢,清濁分明,來不見源頭,去不見流向,堪稱山中奇觀。
登上宮樓龍虎山十裏翠屏,壹覽無遺。正如明成化年臨川才子胡紫高遊旱仙巖寫道:“千盡雲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臨絕頂,好景勝蓬萊。”
水仙巖是蘆溪河兩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組成的景觀。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蘆溪河中南北兩公裏長的水面上遍布著奇石,形成各種維妙維肖人、花、獸、狗。觀後讓人拍手叫絕、驚嘆神奇!
這些奇峰怪石被稱為蘆溪仙水巖十大景點(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場巖”,披不得的“雲錦石”,扯不得的“卷積石”,用不得的“丹勺巖”,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蓮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兩邊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現花巖”。
水仙巖腳有座異廟叫“飛雲閣”。閣高七層,石壁上修壹棧道通廟。閣壁留下許多名人的石刻:“鶴為留影”、“神仙可棲”、“仙蹤漂渺”、“仙巖環翠”。最顯目者為明朝更言所刻2米見方的四個大字“玉壁淩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遊神遊,河須渡海尋瑤島!
--仙水巖·懸棺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這是唐代詩人遊仙水巖看到崖墓懸棺後留下的詩句。
仙水巖臨水的高崖絕壁上壘壘洞穴裏,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巖洞大小不壹,裏面陳放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最多洞內有10具棺木,安放著壹個大家族幾代人。現已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等隨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經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發掘和鑒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懸棺的主人是什麽民族?又是如何放進去的?為什麽要采用這種絕壁墓葬?令遊人驚嘆不已,思索無窮。仙水巖的懸棺奇跡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
龍虎山風景旅遊管理局決定懸賞30萬元,邀請國內外有識之士破解千古之謎,相信龍虎山有關崖墓的千古之迷,不久肯定會有人寫出非常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