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壹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
由於家庭的原因,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壹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壹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裏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劃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壹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壹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壹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壹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沈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壹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壹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誌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壹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壹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可謂壹代詞宗。她的詞作膾炙人口,冠絕千古,如壹顆耀眼的星星,在文學的天空散發著永恒的光輝。而李清照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壹名女子,也以她獨立、自強的人格,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千古女子的典範。
身為婉約派詞宗的李清照,卻寫出了張揚著男子之氣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字裏行間洋溢著巾幗氣節,愛國風采。李清照之所以寫這首詩,除了表達對於南宋朝廷軟弱求存的投降主義的不滿,還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關。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二月份,禦營統制官王亦預謀在江寧城內起兵作亂。趙明誠的部下李謨,得到了王亦要叛亂的消息,馬上報告了趙明誠。說來也巧,這時的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為自己不再是江寧知府,所以,這裏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寧知府來處置。李謨對趙明誠的“不作為”也沒有辦法。李謨當晚果斷地處置了叛亂,擊敗叛軍。天亮後,李謨去向趙明誠匯報昨天晚上的戰況,結果發現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寧府的高級長官,趁天黑偷偷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事後,趙明誠被撤職。李清照雖為壹介女子,卻非常有氣節,她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她是多麽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國難當頭之時建功立業啊。趙明誠被撤職後,二人繼續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便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難平,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則是著意譏諷自己丈夫的膽小怕事。趙明誠聽著這鏗鏘有力的詩句,羞愧無比,甚是自責。
面對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堅決唾棄了張汝州,又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男子氣概。李清照壹生經歷了兩次婚姻。第壹次是在十八歲與門當戶對的趙明誠結為夫婦,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也成為羨煞眾人的壹段佳話。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暫,在趙明誠死去三年後的1132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州。這壹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續了不足百天便離異收場。
李清照所嫁張汝舟,剛壹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對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結婚之後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巧言騙婚,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當張汝舟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於死地。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決定擺脫這小人。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壹條絕路,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原來,張汝舟曾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幸好負責審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學士綦崇禮敬重清照的人格,並與趙家有親姻關系,經他營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在古代,壹個女人,特別是像清照這樣的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勢必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壹些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壹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還有後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蓋此事。其實,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會的婦道倫理,卻合乎人性,而且與人格、氣節無關,有什麽羞恥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憤而“休”夫的氣節令人贊賞,此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怕是絕無僅有!這彰顯了李清照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嫉惡如仇的氣節!
李清照的故事(2)
李清照與權傾朝野的秦檜夫婦沾親帶故,卻行同陌路,不屑於攀附奸邪,表現出了可貴的高風亮節。秦檜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親表妹。小時侯二人曾見過面,壹起玩耍過,彼此大了,生疏起來。從史料上看,李清照沒有半點與秦檜夫婦交往的記載,李清照及其夫君趙明誠的著作中,亦絲毫找不到關於彼此來往的文字記錄。李清照在被張汝舟騙婚,與張動了官司時,也沒有去求助於已貴為當朝宰相的秦檜,而是求助於反對秦檜的自己丈夫的遠房親戚綦崇禮……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離失所,靠變賣留存的文物及親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始終未去“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見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同從事學術研究。誌趣相投,生活美滿。金兵入據中原後,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壹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
詞。她的詞作獨步壹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壹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如《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壹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壹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詞壇中獨樹壹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壹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成為婉約派代表人物之壹。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壹幟,從而對辛棄疾、陸遊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贊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壹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壹位女詞人”,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