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宿雨:昨夜的雨。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萬葉秋聲裏,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蕭蕭遠樹流林外,壹半秋山帶夕陽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五首》描寫秋天傷感的詩句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唐·杜甫《月》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2. 描寫秋天的文言文歐陽修《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沈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壹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參考資料
360百科.360[引用時間2018-1-18]
3. 秋天的文言文歐陽修(宋)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日:“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縱縱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壹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d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秋
壹
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二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範雲《別詩》
三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四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五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壹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壹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4. 嗚~~~哈~~~~~~ 誰告訴我幾首寫秋天傷感的古詩啊 拜托了~~~~~~~~~《蘇幕遮》宋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5. 秋的文言文加翻譯秋 聲 賦
歐陽修
歐陽子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 文歐陽子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壹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蕭蕭颯颯,忽然變得洶湧澎湃,像是夜間(大海上)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錚錚,好像金屬相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沒有聽到號令,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麽聲音?妳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哦,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真令人傷感,它怎麽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總是這樣:它的色調淒淒慘淡,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如毯,豐美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它壹旦來臨,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雕零的,便是壹種肅殺之氣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征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誌。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壹種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嗚呼,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煎熬他的心,又有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麽卻要以不是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壹時的榮盛呢?仔細想想吧,傷害自己的到底是什麽,又怎麽可以去怨恨這秋聲呢?”
童子沒有應答,低頭沈沈睡去,卻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6. 古代用文言文來描寫秋天的文章秋聲賦 歐陽修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秋尋草自序 譚元春予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
是時,秋也,故曰《秋尋》。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淡而不媚,結束涼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於綻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遊而侶韻士於清泉白石也。
比之冬,又如恥孤寒而露英雄於夜雨疏燈也。天以此時新其位置,洗其煩穢,待遊人之至。
而遊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動曰:“悲秋”。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後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老子之身不足以了其半,而輒於耳目步履中得壹石壹湫,徘徊難去。入西山恍然,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恍然,何恍然之多?然則予胸中或有壹“恍然”以來,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
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
誕先曰:“子家居詩少,秋尋詩多,吾為子刻《秋尋草》。” *** 秋思賦 蕭繹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
登樓壹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
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 *** ,對此傷情。
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
日黯黯而將暮, *** 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
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
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悲清秋賦 李白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
余以鳥道計於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於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
澄湖原闕湖字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風裊裊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於滄洲。
無修竿以壹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此,吾將采藥於蓬丘。
秋陽賦 蘇軾越王之孫,有賢公子,宅於不土之裏,而詠無言之詩。以告東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谷;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
夫是以樂而賦之,子以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陽哉?生於華屋之下,而長遊於朝廷之上,出擁大蓋,入侍帷幄,暑至於溫,寒至於涼而已矣。何自知秋陽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雲烝雨泄,雷電發越,江湖為壹,後土冒沒,舟行城郭,魚龍入室。菌衣生於用器,蛙蚓行於幾席。
夜違濕而五遷,晝燎衣而三易。是猶未足病也。
耕於三吳,有田壹廛。禾已實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溝塍交通,墻壁頹穿。面垢落曁之塗,目泣濕薪之煙。
釜甑其空,四鄰悄然。鸛鶴鳴於戶庭,婦宵興而永嘆。
計有食其幾何,矧無衣於窮年。忽釜星之雜出,又燈花之雙懸。
清風西來,鼓鐘其鏜。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則長庚淡淡其不芒矣。浴於陽谷,升於扶桑。
曾未轉盼,而倒景飛於屋梁矣。方是時也,如醉如醒,如而鳴。
如痿而行,如還故鄉初見父兄。公子亦有此樂乎?”公子曰:“善哉!吾雖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於天,南北異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
且今之溫者,昔人炎者也。雲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吾儕小人,輕慍易喜。
彼冬夏之畏愛,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無惑。
居不墐戶,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無忘秋陽之德。”公子拊掌,壹笑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