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蕭德言是雍州長安人,是(已故)齊朝尚書、左仆射蕭思話的玄孫。
原本是蘭陵縣人,陳朝滅亡後,(全家)遷到關中。他的祖父蕭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書。
他的父親蕭引,是陳朝的吏部侍郎。都在當時很有名望。
蕭德言廣泛地涉獵經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貞觀年間,被授予著作郎之職,兼任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於學問,從白天到夜裏,毫無休息倦怠的意思。每當想打開《五經》(閱讀學習,壹定要整飭衣服,沐浴更衣,端坐於前才可對書而讀。
妻子和子女趁空閑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不感到辛苦嗎?” 蕭德言說:“尊敬先聖的言論學說,難道能怕這樣(麻煩)嗎!”當時高宗做晉王,下詔命蕭德言講授經業。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蕭德言)仍然兼任侍讀。
不久因為年老,請求退職,太宗不答應。又給他寫信說:朕遍觀前代之事,詳覽儒林之士,達到顏淵、閔子騫的才能的人,不能長壽;(達到)子遊(言偃)、子夏(蔔商)的德行的人,學問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獲得美譽。閉門苦讀,囊括了《六經》典籍;勤苦攻讀,包羅了百家學說。
自從隋朝末年社會動亂以來,學校不再聞名,儒道學說跌至低谷,《詩》《書》典籍被扔棄。回顧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傷懷。
每用傷懷。近年以來,天下無事,朕正想建立禮樂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齡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誰(來做呢)!朕希望您還才德正盛,高臥即能使高尚的風氣振興,使濟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關西的孔子”楊震,依然能在當今顯揚盛名。(如此)美好的聲名和威望,多麽美好啊!想到您已經疲憊衰老,如何還能有什麽話可說呢!有什麽可說的呢!不久賜爵封為陽縣侯。
貞觀十七年,被授予秘書少監之職。兩宮的禮遇和賞賜非常豐厚。
貞觀二十三年,多次上書請求辭職歸養,得到批準。唐高宗繼位,因為老師的恩情,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於家中,享年97歲。高宗為此停止上朝,追贈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仆射思話玄孫也。
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書。
父引,陳吏部侍郎。並有名於時。
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
德言晚年尤篤誌於學,自晝達夜,略無休倦。每欲開《五經》,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
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聖之言,豈憚如此!”時高宗為晉王,詔德言授經講業。及升春宮,仍兼侍讀。
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於顏、閔之才,不終其壽;遊、夏之德,不逮其學。
惟卿幼挺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映雪聚螢,牢籠百氏。
自隋季版蕩,阇序無聞,儒道墜泥塗,《詩》《書》填坑穽。眷言墳典,每用傷懷。
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臥振高風,使濟南伏生,重在於茲日;關西孔子,故顯於當今。
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尋賜爵封陽縣侯。十七年,拜秘書少監。
兩宮禮賜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請致仕,許之。
高宗嗣位,以師傅恩,加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卒於家,年九十七。
高宗為之輟朝,贈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後晉·劉昫等人編著的《舊唐書·蕭德言傳》,講述了文學家蕭德言的經歷。《舊唐書》***200卷,包括《本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作者簡介 劉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遠,五代時期政治家,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
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明宗即位時,加兵部侍郎,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唐書》(南宋之後稱為《舊唐書》)。
劉昫風度儀容優美,和他的哥哥劉暄、弟弟劉皞,都以好學聞名於燕、薊壹帶。後來,劉昫的哥哥劉暄被仇家殺死,劉昫於是避難到滄州。
唐莊宗即位,拜任劉昫為太常博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明宗時,多次升遷至兵部侍郎任職。
唐明宗素來看重劉昫而喜愛他的風韻,升任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獲得這些為榮耀。
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當時以此為榮。
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壹部史籍。
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誌三十卷,。
2. 郭默,河內懷人,文言文閱讀答案郭默,河內懷人。
少微賤,以壯勇事太守裴整,為督將。永嘉之亂,默率遺眾自為塢主,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漸眾。
撫循將士,甚得其歡心。默婦兄同郡陸嘉取官米數石餉妹,默以為違制,將殺嘉,嘉懼,奔石勒。
默乃自射殺婦,以明無私。遣使謁劉琨,琨加默河內太守。
劉元海遣從子曜討默,曜列三屯圍之,欲使餓死。默送妻子為質,並請糴焉,糴畢,設守。
曜怒,沈默妻子於河而攻之。默遣弟芝求救於劉琨,琨知默狡猾,留之而緩其救。
默更遣人告急。會芝出城浴馬,使強與俱歸。
默乃遣芝質於石勒,勒以默多詐,封默書與劉曜。默使人伺得勒書,便突圍投李矩。
後與矩並力距劉、石,事見矩傳。 太興初,除潁川太守。
默與石匆戰敗,矩轉蹙弱,默深憂懼,解印授其參軍殷嶠,謂之曰:“李使君遇吾甚厚,今遂棄去,無顏謝之,三日可白吾去也。”乃奔陽翟。
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追默,至襄城,及之。默棄家人,單馬馳去。
默至京都,明帝授征虜將軍。劉遐卒,以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
遐故部曲李龍等謀反,詔默與右衛將軍趙胤討平之。 朝廷將征蘇峻,懼其為亂,召默拜後將軍,領屯騎校尉。
初戰有功,及六軍敗績,南奔。郗鑒議於曲阿北大業裏作壘,以分賊勢,使默守之。
峻遣韓晁等攻默甚急,壘中頗乏水,默懼,分人馬出外,乃潛從南門蕩出,留人堅守。會峻死,圍解,征為右軍將軍。
默樂為邊將,不願宿衛,及赴召,謂平南將軍劉胤曰:“我能禦胡而不見用。右軍主禁兵,若疆場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給,將卒無素,恩信不著,以此臨敵,少有不敗矣。
時當為官擇才,若人臣自擇官,安得不亂乎”胤曰:“所論事雖然,非小人所及也。”當發,求資於胤。
時胤被詔免官,不即歸罪,方自申理,而驕侈更甚,遠近怪之。 初,默之被征距蘇峻也,下次尋陽,見胤,胤參佐張滿等輕默,倮露視之,默常切齒。
至是,胤臘日餉默酒壹器,肫壹頭,默對信投之水中,忿憤益甚。又僑人蓋肫先略取祖煥所殺孔煒女為妻,煒家求之,張滿等使還其家,肫不與,因與胤、滿有隙。
至是,肫謂默曰:“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與長史司馬張滿、荀楷等日夜計謀,反逆已形,惟忌郭侯壹人,雲當先除郭侯而後起事。禍將至矣,宜深備之。”
默既懷恨,便率其徒候旦門開襲胤。胤將吏欲距默,默?句之曰:“我被詔有所討,動者誅及三族。”
遂入至內寢。胤尚與妾臥,默牽下斬之。
出取胤僚佐張滿、荀楷等,誣以大逆。傳胤首於京師,詐作詔書,宜視內外。
掠胤女及諸妾,並金寶還船。初雲下都,俄而還,停胤故府,招桓宣、王愆期。
愆期懼逼,勸默為平南、江州,默從之。愆期因逃廬山,桓宣固守不應。
司徒王導懼不可制,乃大赦天下,梟胤首於大航,以默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武昌太守鄧嶽馳白太尉陶侃,侃聞之,投袂起曰:“此必詐也。”
即日率眾討默,上疏陳默罪惡。導聞之,乃收胤首,詔庾亮助侃討默。
默欲南據豫章,而侃已至城下築土山以臨之。諸軍大集,圍之數重。
侃惜默驍勇,欲活之,遣郭誦見默,默許降,而默將張醜、宋侯等恐為侃所殺,故致進退,不時得出。攻之轉急,宋侯遂縛默求降,即斬於軍門,同黨死者四十人,傳首京師。
3. 孟郊的故事,要古文的新唐書.孟郊傳原文
孟郊者,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愈壹見為忘形交。年五十,得進士第,調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積水。郊閑往坐水旁,裴回賦詩,而曹務多廢。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鄭余慶為東都留守,署水陸轉運判官。余慶鎮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曰貞曜先生。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李觀亦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雲。
新唐書.孟郊傳翻譯
孟郊的字叫東野,湖州武康縣人。年輕時隱居嵩山,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合得來。韓愈見到後就和他成了好朋友。
孟郊五十歲時,考中了進士,任溧陽縣尉,縣裏有投金瀨、平陵城,草木叢生,下邊有水潭。孟郊有空就去坐在水潭邊,徘徊做詩,公務多耽誤了。縣令報告了刺史,任命了壹位代理縣尉替代他,把他的俸祿分出了壹半。鄭余慶任東都留守,任命他為水陸轉運判官。鄭余慶鎮守興元,又任命他為參謀。後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張籍給他立謚號叫“貞曜先生”。
孟郊寫詩有內容和情趣,最受韓愈賞識,但詩句過於怪異和艱澀。李觀也評論他的詩說:“其中好的古代無雙,其中壹般的也超過謝靈運和謝眺。”
4. 高中與王世充有關的文言文王世充,字行滿。
祖西域胡,號支頹耨,後徒新豐,死,其妻與霸城人王梁為庶妻。頹褥子收從之,冒梁姓,仕隋。
生世充,以蔭為左翊衛。大業初,世充出為江都贊治,遷郡承。
楊玄感反,吳人朱燮、晉陵人管崇起江南應之,兵十余萬。世充以偏將募江都萬人,頻擊破之。
每捷必歸功於下,虜獲盡推與士卒,故人爭為效。大業十年,齊賊孟讓轉寇諸郡。
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戰,羸兵以示弱。讓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縛之,鼓行下江都矣!”時百姓皆入保,野無所掠,讓又苦五壁閉道不得南,即分兵圍之。
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世充知賊懈,夜夷竈撤幕,毀垣,奮擊,大破之,讓以數十騎去。
李密逼東都,詔世充為將軍,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戰,無大勝負。
詔即拜右翊衛將軍,趣破賊,世充大敗,越王楊侗以書慰勉,賜金帛安之。會江都弒逆,群巨奉楊侗為帝,以世充為吏部尚書。
侗聽內史令元文都、盧楚等謀,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討。密戰勝來告,眾大悅,世充獨謂其下曰:“文都等刀筆才,必為密禽。
且我軍與賊戰,多殺其父子兄弟,壹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文都等聞,大懼。後侗欲以文都為禦史大夫,世充不許,曰:“嘗與公等約,左右仆射、尚書令、禦史大夫,留待勛舊。
今各欲得,則流競開矣,何以***守?”文都憾焉,潛與楚謀,因世充入殿伏甲殺之。納言段達馳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襲含嘉門,圍宮城。
右武衛大將軍皇甫無逸等遣將費曜、田閣拒戰太陽門.曜敗,世充入之,無逸以單騎遁,收楚殺之。時紫微宮尚閉,世充扣門,紿侗曰:“元文都等欲執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誅反者耳。”
段達執文都送世充,殺之。世充悉遣腹心代衛士,然後入謝曰:“文都、楚無狀,規相屠戮,臣急為此,非敢它。”
侗與之盟,進拜尚書左仆射。 (選自《唐書·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有刪節)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3分) A.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B.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C.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i蔔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D.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古代常在“遷”字之前或之後加壹字予以區分,如降職稱“左遷”。
C.大業,年號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號紀年,壹個皇帝只能用壹個年號。
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長官。
吏部掌管對全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工世充能籠絡士卒。
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他功歸部下。戰利品壹概賞給士兵,深受擁戴。
B.工世充有軍事才能。盱眙之戰,以弱勝強;洛口之戰,前後百余次與敵對峙,屢占上風。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斷。李密戰勝而歸,眾人皆喜,而世充卻認為李密可能帶來巨大的威脅。
D.工世充果斷而謹慎。他夜圍宮城,消滅政敵,又能審時度勢采取種種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讓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縛之,鼓行下江都矣!”(5分) (2)文都憾焉,潛與楚謀,因世充人殿伏甲殺之。
(5分)答案:4.(3分)C5.(3分)C(壹個皇帝可以改用多個年號;“太宗”不是年號)6.(3分)B(“洛口之戰”“屢占上風”不合文意)7.(10分)(1)(5分)孟讓笑著說:“王世充是個文法小吏。怎麽能懂得兵法?我現在要活捉他,擂鼓進軍攻克江都了!”(大意正確3分,落實“生”“鼓”各1分)(2)(5分)元文都對此怨恨,暗中和盧楚謀劃,趁著王世充進殿時埋伏士兵殺死他。
(大意正確3分,落實“憾”“潛”各1分)附文言參考譯文王世充,字行滿。祖父是西域胡人,號為支頹耨,後來遷居新豐,死後,其妻嫁給霸城人王粲為妾。
支頹耨的兒子支收隨同母親,頂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世充生下後。
因祖先的功勛任左翊衛。大業初,世充出任江都贊治,又升任郡丞。
楊玄感造反的時候,吳地人朱燮、晉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響應,擁兵十多萬。王世充作為偏將在江都招募壹萬多人,多次打敗叛賊。
每次大捷,必定歸功於部下,繳獲的東西全都分給士兵。因此人們爭相為他效命。
大業十年,齊郡孟讓輾轉侵犯諸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禦他。守衛都梁山,分列五座營壘,沒有交戰,用老弱上兵來顯示力弱。
孟讓笑著說:“王世充是個文法小吏,怎懂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進軍攻克江都!”當時百姓都進入堡壘,野外沒有可掠奪的東西,孟讓又苦於五座營壘擋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圍營壘。王世充多次出戰,假裝失利,逃進營壘;孟讓更加驕傲,幾天後,漸漸分出兵力向南侵掠,留下剛夠包國營卒的軍兵。
王世充充知道敵兵。
5. 宋史 文言文翻譯 李舜臣《宋史·李舜臣傳》原文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誌於天下。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
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
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考官惡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
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
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
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幹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
他所筆削類此。尤邃於《易》,嘗曰:“《易》起於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
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
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註釋1、少長:稍微年長壹點。2、推跡:根據跡象推求;追蹤尋跡。
《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後漢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並族其家十余人。”
宋歐陽修《論監牧劄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
宋秦觀《兵法》:“心不搖於死生之變,氣不奪於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禦奏折》:“聞英夷之千裏鏡,可以洞見四十裏。”
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
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後漢書·黨錮傳·範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壹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
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禦秦師,令韓簡視師。”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明唐順之《祭祖廟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
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7、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
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
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蕩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
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後用作皇帝的代稱。
《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漢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讬之於乘輿……或謂之車駕。”
《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
8、無以:沒有辦法。9、監:通“鑒”,鑒戒;教訓。
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
《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誌之而終身奉行焉。’”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為國斂怨。”
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範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後賊界差人賫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
《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並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
《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壹個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
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於下第。”
《後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壹年以後,每歲言優者壹人為上第,劣者壹人為下第。”
《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
14。
6. 悼念亡妻的文言文有哪些啊 速度 急啊悼亡詩三首 潘嶽
壹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壹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晨溜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盻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髣髴覩爾容。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賦詩欲言誌。此誌難具紀。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三
曜靈運天機。四節代遷逝。淒淒朝露凝。烈烈夕風厲。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翳。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改服從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衾裳壹毀撤。千載不復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彌相湣。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駕言陟東阜。望墳思紆軫。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枯荄帶墳隅。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誰謂帝宮遠。路極悲有余。
金縷曲 納蘭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壹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裏。清淚盡,紙灰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