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收集生活中各種有趣的店名、標語、對聯、口號。

收集生活中各種有趣的店名、標語、對聯、口號。

最近壹個地方的廁所裏掛著壹幅文革時期工農兵高舉拳頭的畫像,上面寫著:同誌們,走!

藥店裏有壹副著名的對聯:希望天下人都能長壽,為什麽不把藥放在架子上產生灰塵呢?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自幼聰明好學,興趣廣泛。他的私塾老師石老師是個很老派的學究,小蘭對他很反感。有壹天,小蘭去餵家雀,在磚墻上挖了壹個很深的洞,餵完家雀送回洞裏,用磚擋住,防止它飛走。後來石先生知道了,就把家雀摔死,送回洞裏去堵,還在墻上打了壹副對聯:

磚後細羽禽死亡。

當小蘭再次去餵家雀時,發現它已經死了。我正納悶,突然看到墻上有壹副對聯。他認定是石先生所為,於是繼續寫第二聯:

斯通先生,粗毛野獸

石先生看到後大為惱火。他覺得小蘭不應該侮辱老師,就示意問小蘭。我看到小藍平靜地解釋說:“我是根據我丈夫的第壹副對聯寫的。有精細,必有粗糙;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鳥,必有獸;有磚必有石;有後必有先;有死必有。所以,我寫了糙毛獸石先生。如果不應該這樣寫,請重寫。”

石老師擰著胡子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出壹個滿意的底線。最後,他無奈地嘆了口氣,放下教鞭,離開了。

紀曉嵐是我的朋友。

相傳,紀曉嵐有壹次南下杭州,朋友們設宴歡迎他。席間,像往常壹樣,連句子都答對了。紀曉嵐很機智,他的朋友們讓他相信他是北方的孤兒。小蘭不同意,說:“北方人才遍長城;男人的話從哪裏說起?”朋友說:“我以前北遊,出了壹副對聯,大家都擺擺手。”小蘭半信半疑,問道:“老兄,造句有這麽難嗎?”朋友說:“壹般般。”然後,讀第壹部分:

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

紀曉嵐聽後哈哈大笑,說:“這麽簡單的壹句話,他們都懶得回答,就是擺擺手表示自己有理!”朋友不解地問:“那,他們的底線是什麽?”小蘭道:

握手,五指三長兩短。

朋友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幹雪之少女給老人長壽。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遊西湖時,在靈隱寺遇到壹位長壽老人,享年141歲。乾隆為老人即興創作了這樣壹副對聯:

花重開,加37年。

慶古道稀,多壹個春秋在其中。

這是壹副數字運算的對聯。上下對聯不僅是對聯,而且操作方式相同,結果相等。第壹聯中的“花甲”指六十歲;重開者,乘二,壹百二十歲;加上3721,加在壹起,就是141歲。第二聯中的“古曦”指七十歲;雙慶,兩次,加上壹個春秋,加壹歲,正好141歲。

甘龍對聯戲劇家

據傳說,乾隆皇帝擅長對聯,他經常用對聯捉弄人。有壹次,他喬裝打扮,和張玉書在飯店喝酒。席間,他指著壹個醉醺醺的叫倪的歌手,出了第壹副對聯:“壹個叫倪的妙齡少女”,要張玉書去接她。這幅對聯是“苗”和“倪”的拼法對聯,張玉書壹時摸不著頭腦。葛基隨口答道:“諸葛才是說大話的”,把“朱”字拆開了。乾隆大加贊賞,命張玉書賜酒三杯。可惜酒已經喝完了,壺裏只倒出幾滴。葛吉見此情景,笑著對甘龍說:“用1: 2: 3的水來冷卻葡萄酒。請大家指教。”。對聯的第壹部分不僅隱含了前三個字的偏旁部首,還被冠上了數字,讓妳尷尬的臉紅。幸好這時候樓下經過壹個賣花的,張玉書靈機壹動,說了壹句“紫丁香有百頭”,這才是為他解了圍。據說從那以後,乾隆皇帝就不再輕易用對聯和人玩了。

甘龍和紀曉嵐的回文對

在清朝,北京人有壹種餐館叫“天然居”。有壹次乾隆路過這家酒樓,稱贊樓名雅致,於是以樓名為題寫了壹副對聯。第壹部分是:

客人來自大自然,但客人來自天堂。

但是底線很難找到。因為底線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後五個字是前五個字的倒裝句,要意思完整,平衡和諧,意境優美,確實有難度,他命令大臣們要對。就在所有人都在傷腦筋的時候,紀曉嵐已經做出了下聯:

和尚遊雲隱寺,寺廟遊雲隱僧。

這幅對聯工整,意境完美,深得大臣們的稱贊。據說後人對此也有壹副對聯:

人過大佛寺,廟裏的佛比別人大。

蘇東坡的《雅蓮魏星》

蘇東坡在黃州住過幾年。壹天晚上,他和他的好朋友和尚佛印去長江劃船。蘇軾突然用手指著左岸,笑而不語。佛印環顧四周,看到壹只黃色的狗在啃骨頭。他意識到了什麽,把壹把刻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扔進水裏。兩個人互相看了看,忍不住笑了。

原來這是壹副啞巴對聯。蘇軾的第壹句對聯的意思是:

狗啃河骨(和尚)

佛印下聯的意思是:

劉水東坡的屍體(東坡的詩)

祝枝山與三位學者對抗。

明代“吳中四才子”之壹的祝枝山,才華橫溢,思維敏捷。

有壹次,他來杭州玩,人們仰慕他,邀請他,要書的人絡繹不絕,讓壹個才子忙得不可開交。不料事與願違,他無意中得罪了杭州大官徐,說傲慢自大。有壹天,徐邀請了城中最有才能、最自命不凡的三個人來攻打。

三位學者洋洋自得,有備而來。賈秀才想占上風,卻把事情弄糟了。他發表了第壹份盟軍聲明:

吳蓓陸渡蘇

五個字都是諧音,不難。祝枝山牢記在心,隨口對日本人道:

西溪雞七梯

他們也使用同音異義詞。

末了,乙書生見難住了祝枝山,搖頭晃腦起來,唱了壹天:

男孩打桐樹,桐樹不倒,男孩不高興。

是諧音。祝枝山稍加思索,也用諧音相對:

麻古吃蘑菇,真新鮮,麻古真神仙。

丙坤書生見祝枝山沒有被難倒,就翻出壹副對聯:

紳士是半個人。

指的是前三個字的下半部分,別出心裁,含輕蔑之意。笑著問丙吉姓什麽,丙吉說他姓朱。祝枝山是日本:

朱先生是個牛頭

指的是前三個字的前半部分,既有微妙的巧合,穩定恰當,又有諷刺挖苦的意味。

三位學者聽了,面面相覷,張口結舌,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王羲之的奇葩《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壹年從家鄉遷到浙江紹興。此時已是歲末,王羲之便為家人寫了壹副春聯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有:

春風,春雨和春光

新年,新年和新的風景

沒想到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天下第壹,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這幅對聯壹貼出來,晚上就被人揭了。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沒有生氣,就提筆讓家人再貼壹次。這份工資是這樣寫的:

緹縈北行

禹巖南郊

誰知天亮壹看,又被揭開了。但是這壹天是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壹。看到鄰裏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春聯,而我家門前卻空無壹人,王太太急著催丈夫想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笑了笑,寫了壹副鋼筆字。寫完後,他讓家人剪下壹副對聯,把前半部分貼在門上:

費利西蒂從不成雙成對。

禍不單行

果然晚上有人來偷。但是我在月光下看的時候,就看出這副對聯太不吉利了。王羲之雖然是著名書法家,但也不能把這幅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拿下來掛起來。小偷只好嘆了口氣,在黑暗中溜走了。

正月初壹早上天剛亮,王羲之昨天就親自出門貼下半剪了。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在看。大家壹看,對聯變成了:

直到現在幸福還沒有翻倍。

禍不單行。

大家壹看,齊聲歡呼,拍手叫好。

解縉寫春聯很有技巧。

金,富人竹林之門。除夕那天,他在門上貼了壹副春聯:門朝千竹,家存萬卷書。富人看到後,就讓人把竹子砍了。解縉深明其意,在每副對聯上加了壹句:門短至千竹,屋長至萬卷書。財主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拔起。解縉暗笑,又在對聯上加了壹句:門缺千竹,家有萬卷書。富人氣得目瞪口呆。

歐陽苗繡通過海關。

少年時期,歐陽修家境貧寒,四處奔波謀生求學。十二歲那年,他拎著簽註袋匆匆趕到襄陽城下。當他看到城門關閉,他擡頭壹看,看到壹個老士兵守著城頭。他敬禮說:“請開門讓學生進城好嗎?”老兵不敢非法打開城門,但他承認他是壹個非常禮貌和雄辯的學生。他同情地站起來說:“既然我是秀才,就送妳壹副對聯,把它做對了,就讓妳進城。”如果弄不好,明天早上再進。”老兵念第壹副對聯

早開關,晚關,讓客人過去。

歐陽修想了想說:“做壹對容易,做壹對難。請先改正。”老兵大喊:“我要妳是對的!””歐陽修笑著說,“學生們說得對。”老兵想了想,恍然大悟,立刻下樓打開了大門。原來的下聯是:

做對容易,做對難。請先做對。

——以上選編自《古今楹聯集》(周,1981,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國楹聯故事集》(巴城,2002,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錢學森從思維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學。

戴同誌和錢同誌:

最近壹直在想:既然文學創作要用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那麽中國幾千年的文學作品不就是三種思維的結晶嗎?那我們為什麽不借鑒中國的詩、詩、詞、歌、文來探討思維的研究呢?它們是最豐富的泉水。

最簡單的就是對聯,這是舊中國文人思維的基本功。也是最容易分析人手的。例如,最著名的有:

五月的黃梅田

三星白蘭地

這是最簡單的,但這個詞用在俞身上是對的。稍微復雜壹點的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對聯:

不可能在島(毛澤東)旁邊的船上工作

天心閣,閣中鴿,閣中鴿飛不飛(周恩來)

這不僅是壹個詞對詞,更是壹個巧妙的意思。

更深壹層的故事是,清朝著名的儒者紀曉嵐在壹條河船上被壹個武士難倒了。貝奧武夫的船有帆,但紀曉嵐的船沒有帆。貝奧武夫的聯盟是:“兩條船平行,劃槳的速度沒有帆船快。”這裏用了“賽艇速度”與“魯肅”的諧音和“帆船快”與“樊噲”的諧音,文字不如武功。紀曉嵐被困了幾天,悶悶不樂。直到幾天後我到福州主持高考典禮,我才明白,下聯應該是:

八音合奏,笛子怎麽可能比蕭何更清晰?

這裏“狄青”與“狄青”諧音,“小荷”與“小荷”諧音,說武功不如寫文章。這幅對聯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字對字上,通過諧音運用典故,達到對仗的效果。

這種寫法極其豐富,長聯發展到昆明大觀樓,每聯90字。甚至還有鄧小平日舉長聯,每篇250字!它是壹個寶庫,是中國文人的心血。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聯的過程是:對聯的上半部分是給定壹個結構,要讓對聯的下半部分根據這個給定的結構去找部件。文字填充這個結構,思考在於搜索智庫尋找素材。這就是對聯的思維——探究結構。

我個人理解,所謂的形象(直接感受)思維,與上述對聯正好相反:有材料,但沒有結構。思維的任務是聚集形象,也就是結構。相反,它們不是相輔相成的嗎?難道不能總結中國極其豐富的對聯文獻,為研究形象(直接感受)思維作出貢獻嗎?知道形象(直接感覺)思維是由零碎材料構造而成的,不就是壹個開始嗎?從思維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是值得的。

以上應該是真的吧?請指教。

我在此傳達

敬禮!

錢學森

1994九月18

——本文摘自錢學森圖書館。